【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汉文字的定量问题。主张在汉文字定量问题上确定现代通用原则,并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现实和历史、通用和专用;汉字规范和信息处理技术标准三个关系。 【关键词】 汉字定量 现实使用 历史存在 社会通用 专门需要 汉字规范 信息处理技术标准 汉字定量中的量,是个分歧颇多的问题。历代辞书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几个字表,所收字数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从历代辞书来看,前汉末杨雄写《训纂》,收字5340;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字数为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梁代顾野王的《玉篇》收
【内容提要】汉语音节与汉字存在天然的对应关系。因此,通过研究汉字来研究汉语是中国式的有效方法。本文认为,近年出现的字本位是主要针对词本位提出的汉语研究理论,有可取之处,但也有严重的理论缺陷。百年来的汉语研究未能充分利用近两千年的汉字研究成果,制约了汉语研究的深入。因此,要更好地研究汉语,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应在词本位理论体系中,充分利用汉字研究的丰富成果,从汉语与汉字的特殊关系出发,以字与词的关系为突破点,同时全面吸收语言学各分支学科及信息处理等学科的新成果。 【关键词】字本位 词本位 汉字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的发展历程,评述了百年来汉语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就当前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和汉语如何走向现代化作了探讨。 【关键词】汉语拼音化 汉字改革 汉语现代化 反思 本文拟就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拼音化和汉字改革的发展历程略作评述,回顾和总结百年来汉语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冀有利于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进展。 一,十九世纪末至建国前 1.清末民初统一语言的讨论 汉语拼音化的提出可上溯至清末。1891年,俞樾的学生宋恕提出造切音文字;1892年卢戇章著《一目了然初
【 内容提要】 本研究对日据时期台湾最具代表性的官报《台湾日日新报》和当时的台湾民间报纸《台湾民报》中所使用的中、日式外国地名标记的使用情形进行了调查、整理、分析和比较,观察其受中文或日文影响的程度,籍以了解当时台湾社会语言文字使用的实况,进而一探当时中日文字标记消长的情况及其所反映的意识,一窥当时书同文的吻合度。 研究结果表明,统治国利用其政治上的强势,企图在语言文字上征服被殖民地,但是几十年下来,这种人为的影响力却无法完全一统。这些书同文或书不同文的情形除了文字标记直接的表象外,也包含着当时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北京市长安大街社会用字情况的调查数据,对不符合社会用字规范的问题进行了分类讨论。调查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汉字使用不规范程度、汉语拼音使用错误和数字、标点使用错误的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而结合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社会用字规范的标准和实践。 【关键词】 社会用字 长安大街 调查 规范 社会用字规范化指的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政策、法令、标准,逐步纠正、消除文字使用上的混乱现象,正确地使用汉字。具体说就是不写错别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不使用已经被淘汰的繁体字、异体字等。 新中国成立
【内容提要】本文以港台书面语中的粤闽方言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港台书面语中方言字的分类,探讨粤闽方言字在造字上的特点及差异,分析港台粤闽方言与大陆粤闽方言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就港台书面语中方言字所引发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方言字 港台 粤方言 闽方言 一、前 言 随 着港台地区与大陆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陆民众对港台的关注也逐渐加深。港台作家的文学作品早已在大陆流行;三地在因特网上的交流和沟通日趋密切;香港的《大 公报》、《文汇报》已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台湾个别报刊也开始在大陆出现,这些
五、两岸字形统合概说 1. 统合字形的原则 两岸建立统一的标准的规范字,是指字形的统合。所谓统合不是繁简并行或识繁写简之类的方式。繁简并行或识繁写简,仍然存在两个字形系统,不仅无益于汉字的统一发展,而且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本来大陆和台湾在各自范围内的字形还是统一的,只是在两岸之间尚未统一;推行繁简并行或识繁写简后,就会使得不管在大陆还是在台湾,都有两套字形并行使用。这样一来,哪里还有规范和标准可言呢? 现行汉字字形,就本文所用的样本来说,无论陆规还是台标,都未尽周密。例如台标13051字内竟无纨绔
【 内容提要】 本文把大陆规范通用字与台湾现行常用字的字形进行一对一的比较,从多种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以作为讨论两岸字形统合问题的参考。 【 关键词】 大陆规范 台湾标准 繁体 简体 统合 一、引 言 多年来海峡两岸繁简字体各行其是,现在已到了讨论统合的时候了。本文把大陆规范的通用字与台湾现行的常用字的字形做一个一对一的比较,从多种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作为讨论两岸字形统合问题的参考。 简化字目前已成为中国大陆及世界许多国家使用汉字的标准,其成效有目共睹,无疑的,它应是统合两岸字形的
177首页上一页45678910下一页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