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链接: 说说汉字 让人欢喜让人愁 再说汉字 标点与断句 -------------------------------------------- 老沈啊,真是了不得!六十岁上又重新开启了五连读书知文新局面。 四十五年前,在荒凉的沙滩上五连初组建。来自四面八方的知识青年(其实没有多少知识,只是一群小学生。)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有的是扎根边疆、战天斗地的热情,却只有和身体一样单薄的头脑。我们的家长(领导)没有让我们学习知识的愿望,甚至有些想学习人还要被批判。学习在五连成了地下工作!这不是每
读古文始终是个令人头痛的事,可我泱泱华夏五千年文明大多是靠这经史子集以及其他各种典籍铺就的,有些时候还真绕不开。于是,有能力要读,没有能力借别人的也要读,尽管这依然是桩苦差使。 古文难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断句。想想也是,一页黄不拉几的毛边纸上,满满登登地排着几百个汉字,中间没有任何空隙,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字是认不识的,而且还是竖排本!这岂止是头痛,简直是恐怖!故而,那些敢迎难而上、孜孜不倦地去啃这种呕哑嘲哳的旧书、并且品出了无穷味道的夫子们,自然会被劳苦大众、贩夫走卒们视为能人、异人,敬,且远
按说,每一种文字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可咱是中国人,又才疏学浅,品不出ABC之类的好坏来,就只好说说自己呗,谁不说俺家乡好,是吧? 汉字,方块字,据说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可专家称这么说不全面,正确表述汉字应该是意音文字,既表意又表音),这一下子把人们拉回到三四千年前。那时世上还有不少象形文字,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等。可惜的是,中东北非的那些古老民族,早已被历史淘汰,那些古文字也随之失传,后来居住在那块土地上的民族无人能懂。还是靠近代一些西方学者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
中华民族摆脱蒙昧未开时代、结绳记事时代和口耳传说时代始于中文字的产生。到了汉朝中文字被取名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刻划符号的图画。现知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当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分别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五世纪消亡后,汉字便成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文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多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图画文字即陶文,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代人能识别,但确是汉字的雏形。后经漫长的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就
汉字形示意,字理寓其中;字不讲文化,岂有文书同? 中央电视台播出首届汉字默写大赛,提出了汉字危机的命题,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夺目之举!于是,香港凤凰网视《全民相对论》栏目组织了汉字是否存在危机的讨论。有幸应邀作首席嘉宾。主持人闾丘露薇女士请我做正方存在危机的陈述,我说:汉字书写之提笔忘字与错别字多暴露出的问题,仅仅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反映出深层次的、严重的文化问题 1、在汉字放弃拉丁化之路以后,至今理论权威依然恪守与拼音接轨和与字母接轨的纲领,执迷不悟,误导语言文字学界的学术研究方向;如,文革前教育
日本与中国同为汉文化圈国家。汉文化圈,又被称为汉字文化圈。除了日本,在历史上,朝鲜半岛、越南都曾是广泛使用汉字的国家,但现在若论汉字在国外的影响力,则非日本莫属。日本的语言、文化都受到汉字文化的重要影响。日语的假名就是从汉字所演变来的,日语中汉字一直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一部日本语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汉字传播史、汉语发展史。日语产生以后,在一段时间汉字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随着日本对中华大陆文明的吸收发展,汉字在日语中的地位、含意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具有了日本自己的特色;但无论是古代日语
规范用字提示:在中国大陆用字规范中,除囍现念作单音节xǐ,圕现念作单音节tuān,其它多音节汉字全部废除,使用时用其全称。例如瓩应写作千瓦。也就是说大陆汉语规范中不再有多音节汉字。 偶然想起瓩这个字,就来说说富于艺术性的多音节汉字吧! 中国人大都知道瓩这个字,或者说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囍这个字。瓩读作 qiān wǎ,囍读作shuāng xǐ,它们都是多音节汉字。基于书写速度、缩小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是艺术化的审美需求,创作出了这些汉字。多音节汉字往往是多个汉字的组合体,因此一个多音节字根据其字
没有实用性,乃是艺术的一个根本特点。厨房挂一幅齐白石画的虾蟹,不能佐酒下饭;餐厅里挂的书法作品摘下来,照样是盐咸醋酸辣椒辣。只看到汉字的实用性,看不到书法的艺术价值,是片面的认识。 书法作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大多用繁体字,其二是所写内容多为古诗文。如果用简体字写大白话,很多人会觉得这个作品不怎么对劲,甚至觉得算不上艺术品。 这自然和人们的审美习惯有关,但是好像也不能排除一些客观的因素。譬如说,繁体字的结构和笔画使其容易给人以书法的美感。 不通古文,难成书法家 汉字的书法艺术,在
177首页上一页17181920212223下一页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