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大观》在北大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近期出版。全书约118万字,共49名作者,多为本研究领域内的权威专家。 此次修订,在结构和内容上均有调整。结构方面:取消上下编的设置,正文共分16个专题;部分标题有修改;设置笔谈专栏;附录增加名词术语索引。内容方面:笔谈专栏由三位主编何九盈先生、胡双宝先生、张猛先生、顾问曹先擢先生、特约审订人王宁先生各自执笔,从不同角度谈汉字文化的有关内容;王宁先生的汉字的起源一文重新改写;除此以外大多数专题的内容没有变化,只是个别
摘要: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是其内部结构还是外部形体,都反映着它所依存的民族文化。本文以汉字外部形态字体为考察角度,讨论了文化对汉字字体演进的促进作用,并以宋体字与汉字书法艺术为例,讨论了汉字对于现代文化的应变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大观 文化 字体 演进 应变性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既是说汉字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功绩,也是对文字一般规律的的科学认识。然而汉字的历史太过久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容,这也使其多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字学的形成而具有了学科属性。文字学在中国传统学术分工中同音韵学、训诂学同属于小学类,是阅读以经史子集为代表的经典著作的工具性学科之一。古人读书是非常重视小学基础的,正如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附二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中所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这是传统学术思维模式下对小学的代表性观点,就是把其当作治学的工具和基础。如果说文字学的产生,是汉
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中国文化的信息载体。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性、微妙的字族系统、灵活的构词力、优美的艺术构形而被誉为东方魔块。当前的研究还发现,汉字在阅读速度上优于拼音文字,更利于开发人类的大脑,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学习它、研究它。 然而,尽管汉字的魅力如此之大,汉字教学却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的图形特征是二维的独立方块,它由笔画、部件、结构等组成。这与留学生们以往认识的字大不相同,大部分留学生的母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传统文化日益引起普通群众兴趣,形成传统文化热。受此影响,汉字文化热也持续升温,市面上出现了大量解读汉字文化之作。但细心翻阅你会发现,这些作品往往生动有余、严谨不足,有的连科学性都成问题。不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修订再版的《汉字文化大观》却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此书1995年即由北大出版社以《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为名出版,此次再版时进行了大幅修订,并新增了编者笔谈、名词术语索引和例字索引等。北大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问世后曾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不少评论文章进行了评介,
《汉字文化大观》(以下简称《大观》)近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巨著由国内各界四十多位资深专家、学者精心编纂,其出版是汉字文化学界的一件喜事,是当代汉字学研究的圭臬,也是文化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经过修订的《大观》的出版体现了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意义尤为突出。 一、打开汉字构筑的文化窗口,顺应文化兴国的思路 当前社会,人们前所未有地重视如何保护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语言文字既是一种文化类型,又
近日欣闻《汉字文化大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原名《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由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三位先生主编,数十位学者执笔,内容涉及汉字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举凡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历史、汉字的性质、汉字的改革与规范、汉字的传播、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汉字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皆有介绍和讨论。该书之定位,在于普及与研究并重,雅俗共赏,所以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对汉字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知。此次再版,内容上的改动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正文各部分内容由原作者进行修订和补充;在书后增加主要参考文献
1995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文化大观系列》丛书,内中有一本《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因为这本书的问世,从此坊间便有了汉字文化学这一称谓与学科,并且不久之后就衍生出众多的相关著作,掀起了汉字文化学研究的热潮。15年过去了(按编写时间算,已经20年了),这本书又从当年的系列中脱颖而出,重现江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时间证明了她非明日黄花,而是一本积厚流广之作。 此书原本就叫《汉字文化大观》,后因纳入北大版的《中国文化大观系列》丛书,按体例一律以中国二字冠首,故加上了中国二字,以与系列各书取
177首页上一页14151617181920下一页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