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缩略词,我们能远离吗?

作者 章华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481期 发布时间 2014-10-27

  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语言文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十分普遍。当然,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其对其他国家语言的“入侵”显得更为强势。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就混杂着很多外语缩略词,如“NBA、MSN、IBM、MP3、DVD、VCD、USB、QQ、F1”等。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缩略词。至于为何出台这一规定,相关部门并没有给出详细说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各方热评如潮。
  网友们也迅速跟进,纷纷发帖。其中有网友调侃说:“XP就是体验的意思,我们的Windows XP翻译为中文就是:视窗体验。去电脑铺跟老板说‘买个视窗体验’,看谁有空搭理你。”“把这个也禁了,那个也禁了,那CCTV呢?”
  也有网友坚决支持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认为屏蔽外语词有利于维护民族自尊,有利于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而且指出,这样的举措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鲜事,例如俄罗斯早已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全面禁止出现外语单词。
  实际上,不止汉语,日语、法语、德语,同样遭遇外来语特别是强势的英语的“入侵”。连一向以自己语言为骄傲的法国人,虽然极力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但是在文化的全球化趋势面前,也“从单一强调法语转而更多支持语言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即便是当前最强势的美式英语,也同样遭到了外来语的“入侵”,西班牙语、法语、日语、汉语都给美国英语注入了新鲜元素。比如2008年在中国举办奥运会之后,很多美国人都知道“nihao(你好)”是什么意思。
  面对为数众多大行其道的外来语,我们应该吸纳还是抵抗?如果吸纳,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锐认为,“汉语接收外来词的一贯传统是或者音译或者意译,一般不会照搬外语词,比如telephone,起初音译为‘德律风’,后来又意译为‘电话’,并最终‘电话’取代了‘德律风’,进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对NBA、CBA、CPI等外语缩略词,最好是意译成中文,如果中文翻译过于冗长,可以在中文翻译的基础上再简称。比如‘微机’是‘微型计算机’的简称,而‘微型计算机’就是由‘Microcomputer’意译来的”。
  像CBA、NBA、CPI等外语缩略词,毕竟还是有些人不明白它们的意思,最好还是翻译成中文,如果有合适的中文缩略词则更好。问题是,有些外语词汇很难找到相应适当的中文缩略词,如果译成对等的中文词语,既冗长又绕口,不方便人们的日常应用。
  人民大众是语言的主人,也是语言发展的推动者。国家在制定语言方面的规定时,既要考虑到语言的规范,还要考虑人民大众的需要。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屏蔽外语缩略词的通知,可能除了要维护汉语言的纯洁外,也顾及了多数中国人的需求,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那些外语缩略词的意思。
  对外语缩略词,我们提倡翻译成对等的中文,但对那些已经用开来的外语词,我们不该一刀切,一禁了之。对于那些使用频繁的、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外语词,我们不妨网开一面。而对那些使用较少的、人民大众很少知道的外语词,还是要翻译成中文。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词后加中文解释。
  在语言问题上,保持民族自尊,维护本土语言的纯洁,这都理所当然。但在文化全球化趋势面前,本土语言要完全摈弃外来语的影响可能并不现实。汉语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吸收和规范外来语词汇或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并在一个日趋全球化的世界里拥有自己的影响力。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