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字及其书法演变史

作者 yaoyifa0038 来源 新浪博客 发布时间 2014-03-01

中华民族摆脱蒙昧未开时代、结绳记事时代和口耳传说时代始于中文字的产生。到了汉朝中文字被取名为“汉字”。汉字起源于刻划符号的图画。现知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当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分别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五世纪消亡后,汉字便成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文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多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图画文字即陶文,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代人能识别,但确是汉字的雏形。后经漫长的不断发展日趋成熟,就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的汉字构造原理,前两项表明“造字法”;中两项表明“组字法”;后两项表明“用字法”。汉字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黄帝的史官“仓颉”(传说仓颉造字,为“文字始祖”)如果确有其人,也只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而已。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盛行用龟甲、兽骨占卜,把有关内容用刀刻上去成卜辞,叫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比之前的陶文更完整成熟。汉字的演变公认为从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或称钟鼎文、铭文)、籀文(或称大篆,石鼓文是其代表)、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等几个阶段,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而是并行或交叉的,字体是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汉字与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用笔、结构、章法等基本要素;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上的文字。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出现,至西周时发展起来,约3000多个单字,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金文的形体和结构,同甲骨文字形非常相近;石刻文或石鼓文是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产于周代兴于秦代;文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的简牍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使用更广,与帛书、石策和玉策一起流行到公元4世纪左右被纸抄本(公元2世纪东汉蔡伦已造纸)所代替。甲骨文、金文、籀文、简牍文字、六国古文等都属于大篆(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是篆书中的一种。另一种是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

秦初为便于施政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由丞相李斯书写出标准字体《仓颉篇》、赵高(书法大家,任秦朝中车府令)作出《爱历篇》和胡毋敬(秦朝太史令)作《博学篇》,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书写,第一次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这就是小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齐、薄衣少带、骨骼精练、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与隶、楷之间的过渡期。秦末因国情急迫,需要更方便更简化的文字,篆书就转向隶书,而且又转向书写急速的隶书即章草的雏形。隶书传说是秦代的狱隶程邈(狱吏,得罪秦始皇入狱)被关狱内把小篆简化改良而成的。也有说这种字体在社会下层较为流行被称隶书(秦代的隶书称为“古隶”,汉朝的隶书称“今隶”)。使被李斯简化了的汉字更加简化,甚至把篆书中所遗留的象形架构突破。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书写体。现在流传下来的汉碑字体就是隶书。它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字体方形,线条平直,粗细有致,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东汉前后人们把隶书写快后演变成草书,分为章草、狂草和今草。章草是隶书的进一步简化,横笔和捺笔还保持着隶书的波荡状态,笔笔之间也常有牵引,但字字之间不相连接。汉代的张芝被称章草“草圣”,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是草隶书(即章草)的范本;到唐代草书中出现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的字体;等到楷书取代隶书,章草失去了母本,也就顺从楷书而转变成今草(也称小草),就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草书,已没有章草上保留的波荡,讲究上下牵引,偏旁互借,流转多姿,有韵律感。

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分颜体、欧体、柳体、启体),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东汉书法家王次仲始创,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也是现代汉字手写体——钢笔字体(19世纪初英国人发明钢笔。它与圆珠笔、蘸笔、铅笔、塑头笔、竹笔、木笔、铁笔等书写称硬笔书法)的参考标准。草书和楷书相依相融的结果,就是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在流丽明快、游丝引带的笔墨间,把中国书法引入深处。

秦代前传递信息的竹简奏章均用刀刻,很费时费力。秦军规定凡重大军情延误者都要处以极刑,公元前223年的一天,情急之下的秦将蒙恬随手从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红缨,绑在竹杆上,蘸着点颜色在白色的丝绫上书写起来成帛书奏章,这就是最初的毛笔,蒙恬发明的。以后,制笔的笔须改用狼毛,后人还找到更方便的墨。“笔墨书法”由此产生,书写一大进步,书法艺术从此不断升华灿烂,使得孩儿时就能握笔练字,造就众多书法名家名帖,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和《兰亭序》、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怀素《自叙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等。

印刷术发明之前,用手书写费时、费事,容易抄错、抄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书写技术上的再次革命。印书的主要字体原为楷书,经美术化成更加规矩而漂亮的宋体(宋朝秦桧所创),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这种楷书变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二十世纪初杭州丁辅之、丁善之等人把宋体和楷书的笔画融合在一起,刻制出新字体仿宋体,刚劲挺拔,清秀俊美,深受青睐,很快就风靡全国。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楷书字体吸收了褚遂良、薛曜、薛稷、黄庭坚等书法家的风格,创出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瘦金体,成汉字体中的一朵奇葩。现代印刷术传入和电脑的发展,国内外字体交融,新产生如微软雅黑体、微软正黑体和幼圆、方正舒体、新宋体等,汉字体还在演变。

汉字大约将近十万个(2009年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3--5千个。汉字是方块字有形体,有书写的法则即书法,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出来的字,就成为富有美感的书法艺术作品。现代人已高度依赖电脑,精于笔墨书法、钢笔书写(硬、软笔书法)的人越来越少,汉字书法艺术将成为特种技艺而得以传承。

:1.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2.六国古文是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秦以外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即战国古文。它是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在诸侯割据条件下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字殊体。形体很不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与秦文不合的六国古文。

3.隶书按其历史发展分为古隶和今隶两个重要时期。古隶又称秦隶,是隶书的韧创期,指秦至两汉初期的隶书;今隶又称汉隶,是隶书的成熟期和兴盛期,东汉时期的隶书是主要代表。古隶:保留篆书意味尚多;今隶:波磔、蚕头雁尾、方圆藏露、横势扁出、完全摆脱篆字束缚。

4.楷书出名的又具有自己风格的书法家有:颜真卿体、欧阳修体、柳公权体、启功体。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