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字作画-两位66岁老人和他们的字组画
靳云昌和赵学敬正在研究篆书写法
不大的工作室里挂满了两位老人的作品
万里长城的画很常见,但你见过用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篆字组成的长城图吗?靳云昌和赵学敬两位老人,用十几年的时间,创作了近二百幅这样的作品,《万寿天安门》、《万寿长城图》、《万寿孔子像》都是他们的得意之作。《万寿长城图》曾参展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书画联展并获奖,很多其他的作品也被各地博物馆、名人收藏。
因为喜欢,潜心研究了十几年
26日上午,记者走进靳云昌和赵学敬两位老人的工作室。阳光透过玻璃照到工作台上,四周墙壁上挂满了他们的作品。挂在墙上的《万寿天安门》作品长3.6米,高1.49米,远看城楼雄伟庄严,金碧辉煌,走进细瞧才看清,整幅作品都是由密密麻麻的篆字组成的。“这是用10000多个造型各异的‘寿’字篆书绘制的,我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天安门城楼看过好几次。”靳云昌说。
靳云昌和赵学敬今年同是66岁,退休后就一直潜心研究字组画。“我们俩是初中同学,同时退休,喜欢写毛笔字和画画,也都很喜欢字组画这门艺术。”靳云昌说,1999年开始,俩人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创作。现代人对篆书已经很陌生了,用同一个字的不同篆书写法来作画,要浑然一体特别困难,而且没有老师可问,创作的技巧全靠自己摸索。
工作室里放着两摞厚厚的工具书,大部分页面泛黄,书皮破损,用透明胶布粘着。两位老人创作了十多年,工具书都翻烂了。“每到一个城市,书店是必去的地方,寻找有关吉祥字组画和篆书汉文字的书。”赵学敬说,他们收集的“寿”字写法就有一万多种,笔画多的要上百笔,少的只需一笔。
经过十多年的创作,他们完成了近二百幅作品,其中《万寿长城图》是他们建国50周年时所作,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确认为“字数最多的字组画作品”,曾经参展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书画联展并获奖,现在被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收藏。还有很多作品被各地博物馆、名人收藏。
痴迷创作,水壶烧坏都不知道
“字组画最难的就是要把景物的立体感表现出来,看起来简单,其实特别复杂。”赵学敬告诉记者,《万寿长城图》是他们的第一个大型作品,高3米、长6米,由1.1万个造型各异的篆书寿字组成,前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刚开始画时没有立体感,树也不像,长城的蜿蜒曲折也表现不出来。”谈到这幅画的创作,赵学敬仍记忆犹新,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们带着草稿8次爬上长城,拿着画板和工具书,就在长城上创作。
改过十多次后,《万寿长城图》终于出炉了。“作品融书法、绘画于一体,用各种颜色巧妙糅合在一起。”赵学敬说,通过字体大小、笔划疏密、墨色浓淡、比例轻重、运笔缓急,把不同的篆书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显出所画作品的立体感,表现得更加生动。
家里的桌子不够大,他们就借了个会议室,几张桌子拼在一起,在上面进行创作。早晨7点就到了工作室,中午就在会议室里吃方便面,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这样坚持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万寿长城图》的作品才最终创造出来了。“画着画着就入迷了,别人说话也听不到。”赵学敬说,有时在家创作,老伴去买菜了,提醒他看着煤气灶上的水壶,水开后把火关上,但自己一入迷就把这事给忘了,闻到糊味才想起烧水的事,过去一看,水壶都烧坏了。
新作《清明上河图》已完成初稿
“老了也要发挥点余热,把这种艺术发扬光大。”说这里,两位老人非常自豪。他们创作的奥运福娃图献给了奥组委;《万寿布达拉宫》图献给了西藏博物馆;《寿绘师表》由曲阜文化遗产管委会刻碑立于曲阜孔子六艺城。
这些作品多则三年,少则四五个月,每幅都浸满了两位老人的辛勤和汗水。“字组画是一种传统艺术,如果没有人去做,传承和发展就很难了。”赵学敬感慨地说,有生之年能做些有益的事,他感到很满足。
现在两位老人正在创作一副《清明上河图》,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初稿,有50米长。“确定主体后就要用铅笔完成草图,然后在草图上画出格子,在格子里面填充篆书。”靳云昌说,有时为了找到一个适合的字体填在画里,需要两三个小时的时间,才能让作品看起来更统一、更和谐。
“《清明上河图》可以说是中国画作史上的一块瑰宝,现在有很多艺术家用刺绣、国画等多种形式来表现,但还没有用过字组画的形式。”两位老人说,把这幅巨作完美完成,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