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同文目标与任务之我见
三 目前汉字的使用情况
要进行汉字书同文研究,首先应了解汉字在世界上的使用情况。汉字是世界主要语言文字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文字之一。几千年来,它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贡献。世界上使用汉字的人最多。除中国大陆及台湾省、港澳地区之外,聚居海外各地的多数华侨,有相当一部分也使用汉字。另外,中国周围的一些国家,如越南、日本、朝鲜、韩国等,由于汉字文化的缘分,也曾或多或少地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某些汉字。这种由共同使用汉字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群,就是通常所谓的汉字文化圈。
汉字在中国大陆的使用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1956年以前,大陆也使用繁体字,从1956年开始逐步简化,到1964年推出《简化字总表》,从此开始使用简化字。到1977年,曾推出过第二批简化字试用,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到1986年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并同时声明废除第二批简化字。另外,异体字整理方面曾在1955年推出过《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在印刷字形方面,曾推出过《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1965)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我们目前所谓规范字,就是以这些字表作为根据的。
香港回归以后,香港的公文、报刊及教科书等各类书籍,基本以繁体字为规范,但已经有杂志繁、简字都用,香港人对简化字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也在发生变化。1995年教育署拨款编写制作简化字学习材料,发往全港中学,但并未对学校教学简化字作出强制性规定。作为字形规范的香港繁体字,存在不少异形字情况。同一个字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书中字形可能不同,甚至同一出版社的不同版本,字的形体也会不同。鉴于这种混乱状况,香港教育署于1986年委托教育学院中文系编了一本《常用字字形表》,表中列举了4719个常用字的标准字形,并用备注说明注意事项,受到香港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不过,这项工作尚未成为政府行为,所以,出版物字形不一的情况尚未根本解决。
澳门在被葡萄牙占领的400多年里,一直把葡萄牙语作为官方语文。中文(主要是粤语)虽然在占人口95%的华人中普遍使用,可是它只限于家庭、亲朋、邻里、教育以及饮食、娱乐、卫生等社会服务性领域。1999年回归祖国后,《澳门政府公报》正式公布了中文及葡文在澳门的立法、行政和司法领域均为正式语文。目前,澳门政府还在加紧培养能熟练运用中、葡文的人才。在汉字使用方面,澳门也以繁体字作为规范,澳门的语言学会出版的《澳门语言学刊》等刊物,使用的仍然是繁体字。
台湾把汉字称作“国字”。1945年以来,台湾的“国字整理”主要反映在常用字和字形标准的确定方面。民国六十二年( 1973 ),台湾教育部正式委托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成立项目小组,负责研订国民常用字及标准字体。1979年,台湾教育部正式颁布《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共4808字,后来称为甲表),1982年公布《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6332字,内附9个单位词,4399罕用字,分为乙表、丙表)。民国七十二年(1983)印行《罕用国字标准字体表》18388字。民国七十三年(1984),印行《异体字表》18588字,补遗212字。民国七十九年(1990)经过公开招标评比后,于八十年委托华康科技公司制作《常用字表》及《次常用字表》楷、宋、黑、隶等体的计算机母稿,于八十二年( 1993 )公布了《国字标准字体楷书母稿》1151字(包括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字6343),及《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7266字(包括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字6343字,罕用字3405字,异体字2455字,附录255字)。民国八十三年( 1994 )七月,公布《国字标准字体楷体母稿》13051字、《国字标准字体宋体母稿》17266字。民国八十三年(1994),编订《标准字体教师手册》,供教育界教学参考。民国九十一年(2002),推出《异体字字典》正式第四版,该字典总收字为106152字,其中正字29866字,异体字76286字(含待考之附录字)。该字典还附录有《中日韩共用汉字表》、《两岸化学元素用字对照表》、《方言用字表》、《异体字表修订版》(计收异体字70929字)、《偏旁变形归纳表》、《214部首各种形体归并表》、《联绵词异形表》、《民俗文献用字表》、《避讳字参考表》、《单位词参考表》、《符号词参考表》、《义未详正字表》等。在研订正体字方面,台湾确定正体比较注重汉字历史传统,对俗字、简体采纳较少,与大陆整理异体字的原则不大相同。
在计算机用字方面,台湾也制订了标准。一个是《中文咨询交换码》(1980年至1987年分两批发布),这是个行业性标准,其中常用字集4808字,备用字集、异体字集、罕用字集合计三、四万字。另一个是《通用汉字标准交换码》,收字13051个,于1986年发布。这是个通用的标准交换码,适用面较广。此外,1984年,资策会推出《电脑中文字型与字码对照表》(俗称“大五内码”),也收13051字。
目前,华侨和外籍华人有3000多万,遍布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分布在亚洲,日本、朝鲜、韩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中东的一些国家,都有一些华侨、华人。美洲约有华侨、华人240多万,欧洲约有60万,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国约有18万,非洲约有6万。
在新加坡,华裔约占其总人口的 75%,汉字被确定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文字之一。新加坡也曾独立研究过汉字简化问题,但就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所公布的最终结果看,与中国的简化汉字是一致的。
泰国、马来西亚与美国等国的华人社会,也将汉字作为他们的通用文字,并用汉字出版各种书刊及报纸等读物。
越南在公元第一世纪传入汉字。13世纪创造了越南形声字,叫做“字喃”。“字喃”一直与汉字平行使用。19世纪起采用拉丁化新文字。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用新文字扫除文盲。随着扫盲工作的开展,新文字在越南已经普及,很少使用汉字了。
朝鲜在公元第二世纪传入汉字,使用汉字约有一千七八百年。1444年,朝鲜颁布推行《训民正音》(李朝世宗皇帝颁布朝鲜拼音文字时使用的名称),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叫“正音字”(即谚文),夹在汉字中间使用。1948年朝鲜建国,从1949年起全面废除使用汉字,逐渐过渡到一律使用表音字。不过到1968年,在金日成指示下,修改了一律使用表音字的方案,逐步恢复汉字教育。目前朝鲜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汉字,至高中毕业止学习1500个汉字,大学期间再学习1500个,共计学习3000个汉字。
韩国法律规定,以表音字为专用文字。1948年独立之后,为了弘扬民族精神,政府制订了朝鲜拼音文字专用法,规定公文只能用表音字书写。但是鉴于历史的缘故,暂时允许兼用汉字。1968年,执政的朴正熙总统下令从1970年起,公文中禁止使用汉字,强行废除教科书中使用的汉字。韩国小学、中学教科书中的汉字被取消,完全使用朝鲜表音字。在其后的30年当中,小学完全取消了汉字,初中高中仅向学生教授1800个汉字。这一原因造成韩国20——40岁的人几乎完全不懂汉字。他们被称为“表音字的一代”。独裁者在文化上胡乱多嘴,没有不出乱子的。带给这代人的后果,是古典文化修养欠缺,与传统脱离,完全脱离了东亚文化圈,深陷孤立与凄楚之中。韩国青年一代连汉字读法都不清楚,书写汉字就更困难了。很多人用汉字写不出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也写不出,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之后还要自学汉字。
韩国的表音字由10个元音和14个子音组成。其优点是简单易学。即使外国人,只要掌握了拼写组合方法,也能正确诵读。不过,能够诵读是一回事,能否理解其中的意思却是另外的事。全部使用拼音文字的韩国表音字存在严重“盲点”。韩国文字与日文词汇相近,有70%来自表意象形文字的汉语。如果仅以表音字记录事情的话,很明显会出现混乱。因为同音异义的字很多。仅以韩国的姓氏为例。郑和丁,姜和康,柳和俞,林和任等均同音。令人头疼的是读报纸,经常需要像猜谜一样地猜想。譬如一个发“kang”的韩文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么?要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而定,要望前后文才能生义。“姜”、“康”、“江”还好办,因为都是姓氏,宪法就不同了,总不能去猜同一个发音在宪法上是“死刑”还是“非死刑”吧?假如使用汉字就不大会发生这种问题了。目前,韩国正在进行一场有关汉字文化的战争,即在要求恢复使用汉字的人与主张专用韩国表音文字者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文化论争。
据史料记载,日本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就传入了汉字(也有其他稍晚的说法)。早期的日本作品均用汉字所著。后来,日本人把汉字当成记音的字母来记录日本语言。再后来,又把作为记音字母的汉字笔画简化,创造出“假名”。到了第七世纪,就出现了汉字夹用“假名”的日文。现在,汉字在日文中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如果有写不出的汉字,也可以直接写假名。一般的日本人使用的日文,是以假名为主,夹用一部分汉字。汉字曾被限制在1850个,叫做“当用汉字”,另有92个汉字,作为“人名特用字”。1981年3月,日本国语审议会向文部省申报了所拟订的《常用汉字表》,共有1945字,代替了《当用汉字表》,并于1981年10月公布施行。由于中日两国使用的汉字都在发展、变化,因此,两国所使用的汉字在字形上不完全相同,使用时必须严加区别,不能混用。
四 汉字书同文的目标
我们今天讲的汉字书同文,终极目标就是让汉字走上世界,成为一种贯通古今中外,能够书写各种语言的文字体系。但这个总目标的实现,并非是一种指日可待和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将是一个长期的困难重重的过程,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和循序渐进的引导、推动,才能逐步完成的。大体说来,至少需要逐步完成以下几个阶段性目标:
⒈ 逐步实现各种汉语用字的书同文的阶段
达成目标:
(1)简化字或繁体字各自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繁简一一对应;
(3)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书同文,具体结果有四种选择:
第一,简化字取代繁体字成为标准字体;
第二,繁体字取代简化字成为标准字体;
第三,将两种字形体系按新的标准融合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形体系;
第四,经过局部调整将两种字形体系都保留下来,作为两种不同的印刷体看待。
到底哪种结局最好,还需要作大量的调查研究。
⒉ 逐步实现汉语与非汉语用字的书同文的阶段:
达成目标:
(1)同一汉字,字形相同,意义相近,读音自由;
(2)同一汉字,形义相同,读音自由。
五 各阶段的主要的任务
在这两个阶段中都有各自特殊的任务,而且前一个阶段的任务的完成,往往是进入后一个阶段的前提。下面分别略作说明:
⒈ 实现各种汉语用字书同文目标的主要任务
目前简化字在大陆等地流通,繁体字在港台澳等地流通,同样是华夏子孙,同样的汉字文化,却书写不同的汉字,而且有越来越离心发展的趋势,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令人十分担忧的局面。若任其发展下去,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团结,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强烈要求尽快实现繁简汉字书同文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只是大声疾呼,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各种调查研究工作,为实现书同文奠定好理论基础。我认为,目前最需要抓紧做好的是以下几件事情:
(1)大陆人做好简化字的规范化整理工作,港澳台人做好繁体字的规范化整理工作,为相互沟通打好基础。
(2)消除影响繁简两种汉字对应转换的两大障碍:非对称繁简字和非对等异体字,让简化字严格限定在能与繁体字一一对应的范围内。从而为大陆人学习繁体字,港澳台人学习简化字扫清障碍。
(3)在顺乎民情,合乎民意的前提下,研究制定一套科学的汉语用汉字书同文方案,为早日实现汉语用汉字的书同文奠定好基础。
目前,两岸都有一些人在搞各自的汉字规范化整理工作,而且都有不少成就。但问题是,尚缺乏彼此沟通的理念,更缺乏为最终实现书同文的打基础的意识。尤其是在简化字好,还是繁体字好的问题上,由于政治意识的干扰,目前还很难形成比较理性的、纯科学的共同理念。我们认为,缺乏理性的无休止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暂不讨论简化字好还是繁体字好的问题,而是先考虑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的彼此沟通问题,先解决好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繁简不能对应转换的问题。解决了繁简字的一一对应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仍旧维持了书不同文的局面,实际上则是实现了两岸汉字的“书同字”,唯一欠缺的只是“同字而不同形”而已。然而,如果把一个汉字的繁简两种写法作为两种字体看待的话,也许就已经实现了两岸汉字的书同文了。为什么非得要让繁简字争个你死我活呢?为什么非得在两种字形中确立一种字形呢?彼此沟通、彼此承认,在适用范围上又各有分工,不是最好的结局吗?
⒉ 实现汉语与非汉语用字书同文目标的任务
就目前来说,汉字文化圈的人口总数已接近16亿,在各种文字中汉字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汉字已经成为全球性通用文字。汉字的使用人口虽多,但真正像新加坡、韩国、日本这样全部或部分使用汉字来记录本国语言的国家却还不是很多。因此,让汉字走向世界,成为国际性通用文字,还仅仅是在联合国里取得了一个名誉,离真正为全世界所接纳的目标还相差很远,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即使仅仅让全人类都了解汉字的优越性,接受汉字比英文优越的事实,也十分艰难。即便在国内,仍有很多人至今仍认为拼音文字比汉字优越,汉字应该改成拼音文字。果真如此,那汉字书同文就要等汉字拼音化之后再讨论了,甚至不用讨论了,因为拼音化之后的汉字,其表示意义的优越性已经没有了,用汉字来书写其他语言也就没有必要了。
我认为,我们目前最需要首先做好的是与汉语用汉字书同文有关的事情,至于与非汉语用字搞书同文的问题,则属于将来的事情。如果也要计划一下的话,则应该先解决与日文、韩文、朝文、越文里用过的汉字的书不同文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把汉字推向其他华人、华侨较多的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问题。
实现汉字书同文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许许多多人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我希望每一位热血青年,都应该关心和支持甚至参与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为充分挖掘汉字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语言潜力,让它有机会为全人类的信息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 1 \* GB3 ①(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01/01.)
= 2 \* GB3 ②(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01/01.)
(山东潍坊学院中文系 冯寿忠)
上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