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英字典》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汉英字典

作者 边继芝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58期 发布时间 2014-11-10

《华英字典》(又译为《中国语文字典》)的编纂,开始于1808年。

编纂者马礼逊(1782—1834年)是到中国内地的第一位西方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他编纂的《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编纂这部字典的初衷,是给以后到中国活动的传教士提供方便。在字典中,马礼逊用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拼写广东方言。

1807年9月,马礼逊进入广州,他面临两大困难:其一,清廷不准传教士进入内地;其二,华人不得信教,且不能教洋人习中文,违者处以极刑。除了来自清政府的限制,马礼逊还受到东印度公司的敌视,他不敢暴露英国人的身份,只能冒充美国人,并在美国领事卡林顿的帮助下,得以居留广州。

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马礼逊在1815年出版了《中英字典》的第一卷,书名为《字典》。这是马礼逊按照嘉庆十二年刊刻的《艺文备览》英译的,汉、英对照,按汉字笔画分成214个字根排列,书后还附有字母索引。

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在1819年出版,书名为《五车韵府》,按英文字母编排。1820年续出第二卷的第二部分,在附录中把汉文书写体按拼音分类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古文列出。

第三卷于1822年出版,书名为《英汉字典》,内容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和句型的英汉对照,解释颇为详尽,例句都有汉译。

整部字典在1823年出齐,共有6大本,合计4595页,全部由马礼逊独自编纂,前后历时15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巨著。

作为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影响深远。它为西方人、尤其是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提供了便利。《华英字典》出版后,受到欧洲各界尤其是汉学界的普遍赞誉,并很快风靡欧洲大陆,被以后来华传教士奉为圭臬。《华英字典》对日本英日字典的编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华英字典》出版后不久,就有日本翻译家准备把它译成日文。《华英字典》还对现代汉语新词的创制和中国近代文学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华英字典》中,已包含许多现代汉语语词。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