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锡勇——中国速记开创者
半个世纪前,语言文字学家罗培常就预测:推论中国速记术之渊源者,必以蔡式为开山矣。
罗培常说的蔡式就是蔡锡勇。蔡锡勇(1847—1897),福建龙溪人,是清末洋务派官吏,后成为张之洞的重要幕僚。光绪二年(1876),蔡锡勇调任驻美使馆翻译,后任美、日、秘三国参赞。他在驻华盛顿时,看到了美国议会辩论、法庭词讼,无论人们说得多快,都有专人能够随时快速地把发言记下来,形成书面材料,并且这种速记方法行之已久。
在惊叹之余,蔡锡勇参照美国凌士礼(Lindsley)一派速记术,研制中国拼音文字方案,在1876年著有《传音快字》一卷。罗培常在《注音字母之演进》一文中,把蔡锡勇列为速记系第一位。
在《传音快字》中,蔡锡勇写道:“以八方面弧及斜正轻重笔分为二十四声,以小弧、小画、小点为三十二韵,合声韵以切一音,即合两笔以成一字。变而通之,更有以一笔为一字者。以授儿辈,数日悉能通晓,即以此法传信往来,幼子八龄亦能以言自达。以此推之,欲习此者,不过旬月之功。贯通之后,以其余力暇日习诸要务。推之古人之谟训,当代之典章,异邦之制作,皆可以切音演为常语,而理可兼通。若夫触类引申,一笔连书,可代数字,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罗常培评论此书道:“蔡君作书本旨,非为专造就速记人才,实已烛见汉字改革之必要。”蔡锡勇编撰《传音快字》,目的是探索通过简单的拼音符号,使汉字拼写更快更流畅的途径。无疑,非常符合当时切音字改革的潮流。
从音韵角度来看蔡锡勇的探索,罗常培认为:“《传音快字》之三十二韵,已将齐撮两类结合韵母包含在内,顾拼法用二合。唯合口一类尚有括之未尽者,于是乃别立‘中藏乌字法’14种,置韵之声中间,以为识别。”
《传音快字》写成后,蔡锡勇在家族中试用,蔡氏家族通信都使用这种速记文字的方式。清末资政院成立的时候,朝廷需用速记人才,准备采用日本人熊崎健一郎所著的《中国速记术》,并聘请他来华担任教授,但因故未能成行。这时,蔡锡勇的儿子蔡玮在驿馆中以《传音快字》记录演讲。当局得知后,改聘蔡玮担任教授。蔡玮正在学校授课,不能前往,推荐其兄蔡璋担当此任。
蔡璋到北京资政院后,任一等秘书兼速记科长,那年他才32岁。他所创办的速记班是我国第一个速记讲习班。学员由全国各省选派。蔡璋将《传音快字》增删修改,于1921年正式出版我国第一本速记专著《中国速记学》。“速记”一词也由蔡璋创始。从此,速记便在我国推广开来。
蔡璋于1913年任读音统一会会员,著有《音标简字》一书,共有22声,30韵,声母形体采用简单汉字或偏旁,韵母则略参加自造符号,拼法左右并列,除合口呼用“中藏乌字法”外,皆系二拼。
蔡氏父子皆为汉语注音字母改革尽力,为近代切音字运动的一桩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