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晚期的金文
西周晚期一般指周夷王至周幽王时期。这个时期出土了较多长篇铭文,内容多为公式化的廷礼册命,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等方面内容亦较多见。
虢季子白盘
最长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铭
周宣王时出现了最长的西周金文毛公鼎铭,长达49个字的铭文,记宣王对毛公之诰命。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毛公鼎铭完整的册命,金文共分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
如此长的金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材料。
毛公鼎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
近代教育家、书法家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
造型精美舒展端雅的大克鼎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其内容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现藏上海博物馆。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现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西周晚期的金文特征
西周时期的金文末尾多有套辞,盛行“万年无疆”之类辞句。特别是本期还有许多器铭属于韵文,非常有特色。这个时期的金文布局工整规范,横成排,竖成列,在少数器铭拓本上可看到清楚的长方格,表明当时在制范时是先画格后按格作字的。
西周晚期的字形特征较明显:一是普遍作长方形,字形大小相近同;二是笔道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仅个别字,如“天”字上一横,“旦”字下一横仍有作圆点状的,“丁”字仍多写成圆点。此种金文字体旧或称为玉箸体。由于字形典雅,行列整齐,所以本期铭文总体上显得庄重、肃穆。金文的玉箸体实源起于中期末叶,但在西周末期才盛行。如夷王时的史颂鼎铭文,夷王或厉王时期的大克鼎铭文等等。
西周晚期金文的书体
专家一般把西周晚期金文的书体分为三类。
第一类字迹工整,书写便捷,笔道圆润,结构和谐。这种书体是中期第二类铭文风格的延续和发展,是大篆最成熟的形态。以厉王簋、钟和宣王之世的毛公鼎铭文最为著称。簋是王室重器,铭文字形是西周晚期王室所使用的标准书体,比大克鼎的铭文更加厚实壮美。
第二类书法刚劲,笔势匀称,纵横成行,求工有意,字迹遹通茂隽,颇具崭新的艺术风格,即书法爱好者所说的籀文。春秋时期的秦公簋、秦公镈铭文以及石鼓文等都与这种书体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其中以宣王之世的虢季子白盘铭文为代表。
第三类与西周中期的书写风格相似,可以断定是从那时演变而来。其间架松散、书写草率,代表器物铭文是1975年陕西岐山出土的“此簋”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