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中期的金文

作者 边继芝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09

研究表明:西周中期的铭文,除了穆王晚期一些作战的铭文以外,多为册命的记录,并渐成套路,内容上多为封官、世袭等事。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如换田的批准、诉讼的胜利等都有反映。“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之类文辞始流行。只有极少数铭文后铭有族氏名号。

西周中期的铭文与西周早期有很大区别:流行无波磔、两端平齐似圆柱的玉柱体,也称玉箸体。这种铭文字体规整,横竖成行,行款舒展,纤细柔美。有的还在范上画好方格,再在格内填。

西周中期铜器铭文向书写方向发展。穆王时期的许多铭文还保留着肥笔首尾出锋的现象,比较接近“波磔体”。共王以后完全脱离了早期的端严谨持的作风和凝重通奇的气氛,慢慢形成了一种笔道柔和、字画圆浑的风格。字体结构方面,中期前段的穆王时期,“王”字下部显肥大;“宀”头两侧略有弧度地作锐顶耸肩;数字一至四的横笔前粗后细;“贝”字头上仍作平笔;“ ”字酉字上部的两竖笔多出头;“贝”字下两笔或在内或移在左右两笔的顶头;“于”字不再有“ ”形。共王时期的“公”字上两笔有的与口字分离。中期后段的“王”字下部肥笔不明显,甚至没有;“宀”头均作弧肩圆折;“贝”字下两笔移到外边,或封口或不封口;“其”字顶上的两笔向两边斜杀;“ ”字所从的酉字上两笔由出头变成八字形,与口字分离,口字变圆或扁圆。

西周中期铭文的书体风格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存有西周早期的特点,即肥笔在字迹中依稀可见,运笔舒展,字体间架亦较自然,但早期那种瑰异雄奇的风格已经消失。以穆王之世的鼎、簋、登尊、登卣和庚赢卣铭文最为典型。

第二类就是书法家所称的玉箸体,是西周中期最流行的铭文书体。其风格质朴端庄,笔画无波捺,两端平齐似圆箸。它出现在共王时期,一直沿用到春秋中期。共王之世的墙盘、永盂、卫盉,懿王之世的师虎簋,孝王之世的大克鼎等铭文,都是这类铭文的典范。墙盘是共王时史官的礼器,铭文古奥典雅,字体朴实遒美,行款疏朗而整齐,笔势圆润而厚实。卫盉铭文运笔刚柔得宜,行款错落有致。大克鼎铭文字形长方,纵横有界格,每格一字,共28行290字。

第三类书写草率,结构松散。代表性作品有穆王之世的伯鼎、伯簋,共王十五年趞曹鼎等铭文。趞曹鼎铭文不但字体草率、行款疏放,而且不到60字的铭文竟有3个衍文。

西周晚期铜器铭文的字体趋于规范,“王”字横笔画粗细均匀;“其”字头上的两笔斜杀,且出现了“丌”的写法;“宀”头行笔圆滑;“贝”字下部封口。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