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第一次改革的成果 隶变 真正意义上的“书同文”

作者 闻述之 来源 《语言文字报》 发布时间 2014-11-08

编者按
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现代汉字,尽管在形体、读音、字义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在性质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现代的汉字和古代的汉字一脉相承,现代汉字是在古代汉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无论是行政力量强力推动的汉字改革,还是在漫长岁月里的汉字自然流变,汉字字体演变的直接驱动,就是能够更快更简洁地书写。这就决定了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趋简。人们常说,篆书如圈,隶书如蚕,楷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跑。这形象地说明了汉字字体的演化,向着适应社会发展的更快捷书写的需求方向前进。在这个过程中,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为演变的辅助性字形)的字体演化史,也就形成了华夏民族文明发展史的独特风景线。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汉字演变成现代汉字的起点。有隶变,才有今天的汉字。在隶变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隶变是中国文字发展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隶变之后的文字,接近现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了。由于作为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

秦汉简牍尚未大量出土之前记载的隶书创立期
隶书的创立时代,在秦汉简牍尚未大量出土之前,有种种记载。据《汉书·艺文志》,隶书“起于秦时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说文解字·序》中明确指隶书为程邈所作。
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曰隶书。”
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的说法与羊欣类似,如“崇隶书者,秦下郢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等等。
这些记载表明,创立隶书是在秦代。但是秦代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太短,无法完成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过程,所以,过去学者们对隶书的创立年代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考古资料表明隶书的形成时期在战国晚期
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了大量的秦汉简牍。在秦孝公时代的铜器铭文里,就可以看到正体(繁体)和俗体(简体)并存的情况,秦孝公以后,随着书写的频繁,俗体也越来越流行,在铜器铭文、漆器铭文,以至印文、陶文中都可以看到俗体字。这些字体,改变了正规的篆文圆转的笔道而带有隶书的意味。从现有的秦简文字材料看,隶书在战国晚期已经基本形成。
近年来四川青川出土的木牍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竹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秦统一之前就存在着大篆向隶书演变的过渡性字体。青川木牍早于云梦睡虎地秦简八十年,属战国中期作品。其中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有与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这两者都是少数。大多数字形减盘屈,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书法作品。
天水放马滩秦简成册于战国晚期至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其“甲种本”成书更早。此册书写率意,于漫不经心中时见草法。往往以轻挑短笔、延展字尾之法,曲尽笔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的雏形。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无名书工,以当时民间流行的实用的新型字体,为极为重要的隶书产生时期的断代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1100余枚秦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文字。它结体倾斜,转折兼施,隶书与篆书的重要区别——圆转与方折初见端倪;用笔出现明确的提按和运动的节奏感;出现了横细竖粗;出现波挑与掠笔……这一切初步展示了篆书与隶书对比过渡之复杂关系的成果。

隶变的主要特征
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革。隶变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解散篆体,改曲为直,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第二,偏旁分化简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第三,字形由小篆的竖长方形变为扁方形,笔画由小篆的粗细一律变为粗细不一。
第四,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第五,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第六,隶书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汉字象形的特征,象形的特征在隶书中已完全消失。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