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复制方法——印章
对印刷来讲,文字雕刻技术是雕版印刷术中刻版工艺的核心技术,而印刷术又是包括雕刻术在内的、将手工雕刻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从而取得大量复制品的转印复制术。手工雕刻技术成熟之后,转印复制术的发展和成熟则成为印刷术的关键性技术,也是印刷术发明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转印复制术在新石器时代已见端倪,但就印刷术本身而言,印章更具实际操作意义。
印章起源于我国的殷商时代,印章上的文字,有阴文,也有阳文;印章上文字的字体,有古文、篆文、隶书、楷书。印章作为印信,是用来盖印的,属压印复制术范畴。正是这种压印复制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印刷跨上了印刷源流史上的又一个台阶,所以在印刷史上,将印章称为印刷术发明的萌芽。
早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就已经有了印章。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物件,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而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当时都是刻成凹入的阴文,公元1世纪(两汉时代)以后逐渐改刻成凸起的阳文,后简牍改为纸张之后,封泥失去效用,印章改用朱色钤盖,阳文印章的流行更广。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写的方法,阳文印章的作用,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仅能容纳姓名或官衔等几个字。公元4世纪(东晋时代)时的道教徒,扩大了印章的面积,使之容纳比较长的符咒,曾有刻过120个字的符咒,可见当时已经能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
用来刻制印章的材料,有金属、玉石、象牙、兽角,但更多的是石块、陶泥。
古代的印章,在纸发明以前,主要用于盖印封泥。封泥的原料是柔软、光滑的黏性泥土,制法为取黏性土进行筛选、过滤、冲洗,制成澄泥浆,然后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
秦砖汉瓦,也称模印砖瓦,是包括古陶和封泥在内的、以泥土为材料转印复制文字或图像的重要领域,并在秦汉间已广泛使用。这些砖瓦上的文字和图案,都是在烧制之前模仿盖印方式模印上去的。
盖印封泥和模印砖瓦,从技术发展角度讲,对印刷术的发明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盖印封泥用的印章,模印砖瓦用的印模,类似于雕版印刷术中的印版,上面刻有图案或文字,是图案或文字转印的基础。盖印和模印采用了转印复制术中的压印技术,是取得印迹和大量复制品——封泥和砖瓦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