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风流便捷”的书体

作者 马天博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482期 发布时间 2014-11-06

  行书是颇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它写起来比楷书方便,又比草书容易辨识,最为便捷实用,还能够充分表现书家的情感。行书是学习书法的必修课,学好它对我们认识书法的规律大有裨益。

便捷实用:备受书家钟爱的书体
  行书,早期又叫行押书,是一种介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最为便捷实用,历代书家都非常钟爱。讲到它的产生,大家常常会引用唐代张怀瓘《书断》中的一段话:“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刘德昇即行书之祖也。”张怀瓘认为行书是楷书的简化快写,并认为行书首创于东汉的刘德昇。其实行书并非某一人可以独立创造出来的,也不完全是楷书的简化和快写,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书写方式。
  汉代文字“隶变”之后,汉字从结构上突破了“六书”造字本意,变象形为方块,用笔也有了提按、使转等丰富的变化。在隶书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草、行、楷书也逐渐萌生发展。这三者之中,汉简章草最早产生。章草简化了隶书,行笔迅捷而干净,这种变化刺激了行书的产生,而行书又和楷书同时发展起来,并互相影响。我们一般都认为行书产生于楷书之后,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其实,若想真正说清楚两者的起源是不太可能的,书体的发展本就不是单线递进的。从目前汉代的竹简和魏晋的残纸书法分析,不少学者认为是行出于草,楷出于行。当然,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绝对不会是某个人创造出了某种书体。
  刘德昇时代是行书的起始阶段,到了魏晋时代,行书日臻完善,其最大的特点是在字的点画之间因连贯而出现明显的传递和牵丝,充分发挥和表现了楷书中点画的内在联系,用笔上明显缩短了点画间的距离,更加凸显了书写者当时的状态和激情。它用笔变化多姿,信手拈来,随意自由,章法变化而统一,使得作品充满丰富的感染力。因其容量非常宽泛,体势的变化又很大,非常适合表达作者的审美感受和抒发作者的情感。加上书写便捷、易认,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因此历来受到书家的钟爱,两千年来,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篆书在秦代辉煌,后来在唐代、清代才发扬光大;隶书在汉代走向鼎盛,沉寂多年后在清代才得以有所回响;唯有行书自产生而形成独立的书体之后,始终受到历代书家的青睐。从某种意义上讲,行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流派众多:“二王”超逸流美,颜体大气磅礴
  行书备受书家的钟爱,因而千余年来产生了众多流派,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两大流派体系:“二王”体系和颜真卿体系。
  王羲之对行书的贡献,在于对刘德昇、钟繇以来的行书“古体”进行了变革。他和王献之将行书的发展推到了一个极致,在用笔上去掉隶意,结体上变得简练,行笔迅捷,笔势连贯,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当时人效法的“新体”。王羲之的代表作有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见图1),另外,传世的一些尺牍摹本,如《平安》《何如》《奉橘》等帖(见图2)也代表了其行书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集王圣教序》(见图3),序文是唐太宗所作,表彰了玄奘的圣行。因为太宗仰慕王羲之的书法,希望可以用“王字”来书写碑文,因而命令弘福寺沙门怀仁拼集王羲之的字,历时二十四年,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段经文三部分。此碑可称是学习行书的最佳范本,历代书家对其评价甚高。
  王献之用笔抑扬顿挫,笔势连绵曲绕,结体随势俯仰、疏密相间。在东晋南朝众多名家中,王荟、王徽之等的传世书迹与之也一脉相承。隋代的智永更是师法王羲之的楷模,他的《真草千字文》真迹是学习王书的典范。唐代名家均以楷书擅长,但是行书无一例外地都尊奉王羲之,这是与唐太宗的积极提倡分不开的。宋代书风尚意,苏、黄、米、蔡各领风骚。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以及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等人都是王字的优秀传承者,尤其是赵孟頫,他的字风格流美婉转,变化多姿,书卷气十足,后世学王者多由此入门。清代的梁同书、王文治等人也是二王书风的忠实追随者。
  如果说“二王”体系的书法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超逸流美”。而盛唐的颜真卿恰与此相反,开创了雄强刚健、大气磅礴的新风格,形成了“二王”之后的第二大行书流派,影响非常深远。苏轼就曾赞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颜真卿是以楷书著称于世的,但是其行书水平似乎更高于楷书,所谓颜体,实际应该指其楷、行二体。他的行书与其楷书的风格一脉相承,多用篆籀笔意,结体雍容宽博,也是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主要区别在于:颜体以中锋为主,多用篆籀笔法,而“二王”则多方笔;颜体结体宽博,而“二王”结体紧密;颜体笔势厚重,而“二王”轻灵、迅疾。其代表作有《祭侄文稿》(见图4)。颜体行书流行千余年,有无数的追随者,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唐代的徐浩,代表作有《朱巨川告身》;五代的杨凝式,其《韭花帖》为行楷书,介于颜体行楷之间;宋代的苏轼、黄庭坚、蔡襄,也无一不受颜真卿的影响。清代以来,学颜者阵容庞大,著名的有傅山、钱沣、何绍基、翁同和等,真正形成了一大体系和流派。

“无意为佳乃佳”:看似随意,实难掌握
  很多练习书法的朋友都有一个体会,行书看似随意,却是各种书体中最难掌握的一种,往往临习数年,收效甚微。行书与楷书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楷书基础就无法使行书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行书绝不是楷书的快写,学习行书一样需要从基础打起,亦步亦趋地临帖,才能逐渐掌握其用笔要领。首先,初学的范本要以平实为主,不宜追求奇险。有人觉得既然是行书,就得用笔放肆,往往选择一些狂怪偏侧的范本,临帖时也不仔细,重量不重质,这是非常错误的。我们看《集王圣教序》,每个字都不故意追求夸张,结体安稳、平实自然,达到力与美的统一。临帖者先要具备良好的楷书基本功,之后以沉着取势,着重学习范本结构的稳妥、用笔的连贯,将每个字都融化在心里,尽力达到“酷似逼肖”的程度,假以时日,随意提笔便是好字。
  其次,在有了一定基础后,如何进一步扩大学习范围和选择风格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学识修养都不尽相同,在选择范本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与自己相合的,这样才事半功倍。比如,通过临帖,发现学习苏轼的字对临帖还可以,换成自己随意书写便不尽意,这就需要换帖。当然,这只有通过学习之后,才能渐渐摸清。但每个人对自己的风格都不能随意塑造,这是与自身的个性相关的,并非可以主观创造出来。
  行书的“风流”体现在情感的表达更加突出,更加需要书家有很好的修养。苏轼讲“无意为佳乃佳”,就是说行书的书写往往要在不经意间达到一种高度,这种不经意背后是无数的汗水换来的勤学苦练,是对点画、结体和用笔都非常熟练地掌握后,加之学识修养的烘托以及情感的滋润,顺笔流出的产物,而这才是一幅幅打动人心的精品。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