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黏”与“粘”——与李加旭先生商榷
2014年4月2日《语言文字报》2版《纠错》专栏载《名著应成规范用字典范》一文,其一半篇幅论述了“《白鹿原》一书中把‘黏’错用成‘粘’的情况”。文章称:“黏”和“粘”,是两个常用字,在报纸、期刊、图书上至今仍错得很普遍。究其原因,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简化成一个字“粘”,尽管后来“黏”不再作为繁体字,“黏”和“粘”不通用,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前的版本一再标注“粘同黏”,这种情况造成了词典使用者误解。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这两个字在历史上曾简化成一个字‘粘’”的说法不成立。在《简化字总表》中,两个字分别简化成一个字的情况确实是有的,比如:“隻”简化为“只”、“祗”简化为“只”;“復”简化为“复”,“複”简化为“复”。这表示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应关系,具体的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并非都是一对一的关系,事实上还存在着一简对多繁的现象。不能说一个繁体字和一个简化字“简化成一个字”,比如不能说“複”和“复”这两个字简化成一个字“复”。简化字就是简化字,繁体字就是繁体字,界定清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混淆。
其次,“黏”不是繁体字,“粘”也不是简化字,压根儿就不存在“简化成一个字‘粘’”和“后来‘黏’不再作为繁体字”那码事。可能相关的事实是,1955年原文化部、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曾将“黏”作为“粘”的异体字予以淘汰。30年后,1985年国家语委、原国家教委、原广播电视部发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粘”在有异读词语(如粘贴)中读音为zhān;1985年国家语委、原新闻出版署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入的“黏”等15个字为规范字,不再作为淘汰的异体字。又经过近30年,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同意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并予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二级字表列入“6254黏”。必须明确,异体字和繁体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最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前的版本一再标注‘粘同黏’”这个说法不符合事实。如《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1983年第2版、1996年修订本(第3版)、2002年增补本(第4版)都没有“标注‘粘同黏’”,而并非文章作者所言“一再标注”。可以有把握地说,作者并没有查阅过这几个版本。
文章还说到,“黏”和“粘”“发音不同,‘黏’发音nián,‘粘’发音zhān”。这里忽略了“粘”做姓氏时读nián,显然是一个疏漏。应该注意到,《现代汉语词典》在nián音下“粘”是单独出条的。
“《白鹿原》一书中把‘黏’错用成‘粘’”,理应指出并予以匡正,但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论述中不能节外生枝,且又在关于文字的基本概念和文字流变的基本事实上发生舛误,以致形成以错对错的局面。
(作者系辽宁大连科学技术学会退休职工)
文中提到《名著应成规范用字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