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读错别字的两个常见模式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604期 发布时间 2014-11-02

现在,演员读错别字的现象比较常见,笔者看电视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很多此类现象。归纳一下,发现演员们出错的模式有两个:

一是多音字一般只读常见的一音。这个现象最突出。例如央视版《笑傲江湖》中,演员们竟然一律把姓氏“令狐”的“令”(líng)读作“命令”的“令”(lìng),把姓氏“任”(rén)读作“任务”的“任”(rèn)。《新少林寺》、新版《西游记》中则把“阿弥陀佛”的“阿”(ē)读作“阿狗阿猫”的“阿”(ā)。此外,《欢乐英雄》中把“占卦”的“占”(zhān)读作“占领”的“占”(zhàn);《大唐双龙传之长生诀》中把中药“莪术”的“术”(zhú)念作“算术”的“术”(shù),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度”(duó)读作“态度”的“度”(dù);《护国军魂传奇》中把“深恶痛绝”的“恶”(wù)读作“凶恶”的“恶”(è);《我是真的》中把“翘楚”的“翘”(qiáo)念作“翘尾巴”的“翘”(qiào)。同一字形的字,音不同则义不同。看来,这些演员上中小学的时候,没有留心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的联系。这样发展下去,我真担心有一天他们会把“西藏”读作Xīcáng。

二是不大常见的字读半边或读作形近的另一字。央视一套播出的连续剧《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反映的是山西汾西的事,主要演员竟然把出现频率极高的“汾”(fén)一律读作fēn。其实,这些专名并不十分陌生。也许,演员们没有听过关于“汾鼎、汾桥、汾亭、汾祠”的古老故事,没有唱过《人说山西好风光》那涉及“汾河”的红色歌曲,没有尝过杏花村的名酒“汾酒”,没有戴过“汾阳帽”演戏。但是,拍那么长的电视剧,他们应该到过“汾阳”“汾阴”“汾曲”体验一下生活吧?稍微留心一下,断不至于出错。其他如把二十八宿之一的“井木犴”的“犴”(ān)读作gān(新版《西游记》),把“荥阳”的“荥”(xíng)读作 yíng(《大唐双龙传之长生诀》),把“恃强凌弱”的“恃”(shì)读作chí(《三国之张松献图》),亦属此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电视剧竟然把明代西部蒙古部族“瓦剌”的“剌”(là),读作了“刺耳”的“刺”(cì)!

演员们在演戏的同时,也在展示自己和导演的文化素养,在宣传民族文化。无论是从塑造自身形象还是从对民族文化负责的角度来看,把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本重温一下而不发生这两类简单的错误,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补救措施,各剧组都应该考虑在一长串演职员名单中增加一个“汉语顾问”。导演在重拍名作时,邀集演员一起听听旧版的录音,也能减少很多错别字。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