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活字清代印刷和当代复活

作者 闻述之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00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除《梦溪笔谈》外,直至明代,其他历史文献都没有提到毕升发明泥活字的事。

  西夏时期,采用毕升泥活字印刷术创制的、用西夏文排印的《维摩诘所说经》,印制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前期,只比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晚1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

  现在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人翟金生两家用毕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清道光十年,苏州人李瑶寄居杭州时,用泥活字排印了清温睿临《南疆译史勘本》。道光十二年(1832年),李瑶用泥活字排印了自著的《校补金石例四种》。在自序当中,对本书编辑、校补、制字、排印经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使用泥活字印刷,最有成就的是清代安徽泾县水东村人翟金生。翟金生字西园,是当地的一位普通教书先生,诗、书、画都很有成就。他根据沈括《梦溪笔谈》中所载毕升泥活字的方法,经30年的不断研制,制成大、中、小、次小、再小等5副不同字号的泥活字,共约10万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翟金生70岁时,用自造的泥活字排印了他的诗集。这本书名为《泥版试印初编》,或简称为《试印编》。后来又排印了《泥版试印续编》。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冬,翟金生的弟弟翟廷珍用其兄的泥活字,排印了自著的《修业堂初集肆雅诗钞》四卷三册。咸丰七年(1857年),已83岁的翟金生,又让孙子翟家祥用泥活字重新排印了《水东翟氏宗谱》。

  翟氏的泥活字有时也称为“泥斗版”“澄泥版”“泥聚珍版”。根据一些记载,翟氏制造活字所用的泥,是经过精选的胶泥,把细泥泡在水中,经过滤澄清后,再去造活字,所以称为“澄泥”活字。

  1962年,安徽徽州发现一些泥活字,有4种大小型号,据推测为翟氏活字。其中还有一种阴文正体字模,证明翟氏活字是用字模翻铸而成,其制成的活字坚如骨角。

  当然,翟金生所处的时代,木活字已普遍使用,西方的铝合金活字技术已传入我国,相比之下,泥活字已不是先进技术,它对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已不起什么作用。但翟氏继承传统的泥活字技术,而且印了不少质量较好的书籍,用实践证明和再现了毕升的泥活字技术,这在印刷史上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当代文物专家孙寿岭尽有年之力,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烧制出了泥活字,被称为“当代毕升”。孙寿岭认为,以前的实践者对沈括记载的泥活字烧制方法多有误解,这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一句的理解。2002到2005年,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室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研制出了可以实际使用的泥活字,同样证实了泥活字的可行性。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