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韩马”“欧巴马”和“奥巴马”
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20国集团(英文简写G20)首脑峰会当属国际政坛大事之一,美国总统奥巴马自然是会议重要角色之一。媒体报道,韩美同盟友好协会为奥巴马起了个韩国名字——“吴韩马”。奥巴马英文全名是Barack Hussein Obama,汉语译作: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据韩美同盟友好协会会长解释,Obama的第一个字母O发音与韩语里的“吴”相似,Hussein第一个字母H与韩国的“韩”发音接近,Obama的第三个音节ma发音与韩语“马”相同,所以选定“吴韩马”为奥巴马的韩语名。
读者如果对国际政治感兴趣,在读过这段报道后自然会想起一年以前,2009年11月15日奥巴马访华时,在美国驻华使馆发布的纪念海报中,称他们的总统大名为“欧巴马”。这与中国大陆及海外数家华文媒体的“奥巴马”汉字写法不同。美国使馆解释说,奥巴马姓名的英文首字母O发音与汉字“欧”更接近,所以应该写成“欧巴马”。
其实,美国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外国人名的汉字写法涉及多方面问题,发音吻合只是一个因素。即以美国政要人名而论,中国大陆写法与港台或海外华文媒体就有所不同。奥巴马的前任,中国大陆写为“布什”,而台湾写“布希”,香港写“布殊”。布什的前任克林顿,港台写为“柯灵顿”。克林顿的夫人,现任美国国务卿,大陆是“希拉里”,港台作“希拉莉”或“希拉蕊”。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是我们很熟悉的客人,港台将其译为“季辛吉”。再往前,60年代美国民主党籍总统肯尼迪港台作“甘乃迪”。
这样的对比使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陆现行的翻译路数是,尽可能把外国人名写成一个不像中国人名的汉字形式,如中国人有姓“甘”没有姓“肯”的,有姓“季”没有姓“基”的。这样,中文读者看到“肯尼迪”“基辛格”这样的姓名就可以知道被称呼的是外国人。
上溯汉语翻译的历史可知,中国翻译界的确在旧时代流行过尽可能把外国人名“汉语化”的译法,即尽可能写成像中国人名的汉字形式。例如,上世纪30年代,俄国大文豪果戈理被译为“郭哥儿”,托尔斯泰被译为“陶道师”,美国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被译为“贾波林”。这种翻译的路数或者风格,随着50年代以后新中国的翻译活动日渐活跃,翻译作品日渐增多,而逐步退出了中国大陆的外语人名翻译形式。今天,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全面,中国大陆与港台与海外在中文翻译方面的接触日渐增多,各种不同的翻译形式都有可能出现在大陆的语文活动中,当引起我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