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生活中的“K”
当今媒体和日常生活中活跃着这样一个字母“K”:
(1)我厌倦现代城市把一切节日庆祝都简化为“请客吃饭”,“喝酒K歌”,厌倦人情如纸的隔膜。(《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9月28日05版)
(2)偶尔,我也要装装小资,看看电影和话剧,听听音乐剧,或者是放松一下唱唱K。(《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50期)
(3)目前,荧屏上最受关注的综艺形式就是竞相赛歌,或曰“K歌”。(《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3日20版)
(4)第二天,可想而知,我们迟到了,被狠狠地K了一顿,现在想想,怎么K的倒忘记了,只是那个晚上的笑话却还记得……(《江南时报》2002年7月25日18版)
(5)金银珠宝优劣难辨:黄金、铂金、钯制品及K金含量不足等。(《人民日报》2009年3月14日07版)
这些“K”的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来源相同吗?我们详细探讨一下。例(1)中“K歌”与“喝酒”为并列动宾结构,可见这里的“K”是个动词性质的字母词,意思为“唱”。例(2)中的“唱唱K”与前面的“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剧”构成格式相同,均为动词重叠加名词的格式,我们推断,这里的“K”为名词性质的字母词,意思为“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例(1)和例(2)中的“K”均源自“KTV”中的“K”,《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KTV”:指配有卡拉OK和电视设备的包间。[K,指卡拉OK]。“卡拉OK”是日文“KARAOKE”的音译。KTV是唱歌的场所。那么“唱K”就自然解释为“在KTV里唱”。“K”是名词“KTV”的减省形式。“唱K”“唱歌”的高频使用,“K”由“唱”的空间义慢慢被联想引申为“唱”的行为义,于是就产生了“唱K”“K歌”的说法,意思均为“唱歌”。例(3)中“K歌”,根据上文,这里的“K”为“PK”(该词已收录到《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减省形式,原词语为“player killing”,是竞赛、对决的意思;而例(4)中的“K”为动词,它源自英文中的“kick”,是“kick”的简缩形式,意为“打”。例(5)中的“K”是国际上表示黄金纯度的单位,为德文中“karat”的缩写,有时也译为“开”。由于“开”在汉语中是纸张尺寸的单位,容易混淆,所以音译的纯度单位“开”并没有被广泛使用。“24K”指含金量为99.99%。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地方会出现字母“K”,像火车车次表中,如K1002次、K28次;在公交线路标示上,如洛阳的K21路公交;扑克牌的花色牌上,如梅花K。事实上,在火车车次中的“K”为快速列车的标志,用于区别特快列车(T)和普通列车。“K”为“快”拼音“kuài”的首字母,“K某某次”标准读法是“快某某次”。我们注意到火车站报站播音也有其他读法,如“kè某某次”“kài某某次”,为了使旅客能更加明白车次信息,铁路方面需要统一规范。公交车路线上的“K”是为了区别空调公交车和非空调公交车,空调公交车用“空”拼音“kōng”的首字母“K”标示。“K21路”中的“K”是指示给乘客该路公交车上装有空调。扑克上的“K”是“king”的简缩,是国王的意思,是花色牌中最大的。为什么在火车车次和公交车车次中会用到“K”?这与国际上使用26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来编号的习惯有关,如车牌号、发动机号和文件编号等都采用字母加数字来编号区别。火车公交车次众多,采用字母和数字混编也是情有可原。
日常生活的字母“K”的来源具有多样性。有来源于日文的,如“唱k”“k歌”的k来源于日文“KARAOKE”,意思为“唱歌”;有来源于德文的,如24K黄金的“k”来源于德文的“karat”,用于表示黄金纯度的计量单位;有来源于英文的如“K了一顿”的“K”来源于“kick”,意思为“打骂”,“1K元”的“K”来源于“kilo”意思是“千”,扑克牌中的K来源于“king”;也有来源于汉语拼音缩写的,“快速列车”用“快(kuài)”拼音首字母K标示、空调公交车用“空(kōng)”拼音首字母“K”标示。
汉语中字母词“K”的使用体现了汉语的巨大包容力和语言的国际性接触和渗透,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形成的原因主要是说话人的省力、求新心理以及语言国际化的影响。我们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规范使用“K”。如“唱K”和“K歌”在正式出版物中可以用纯汉语的“唱歌”来代替,火车车次中的“K”规范读法必须为“(kuài)”,公交车次中的“K”可以用汉字“空”来代替,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表达意思。否则,盲目滥用会阻碍人们正常的交流和互动。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