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秀字 > 文字 > 正文

册·典·削·删

作者 刘凌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628期 发布时间 2014-11-03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广泛使用之前,文字的书写载体有龟甲、兽骨、青铜器、陶器、玉石、竹简、木牍、缣帛等,古人常说“书于竹帛”,说明简和帛的使用面更广。

古文字中较多地保留了有关汉字书写的历史。最典型的如“册”字,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用绳子编连起来的竹简形象。古人按照一定规格把竹子剖分成长竹片,把竹片放在火上烤,烤到它的“汗”出干了(湿的竹片容易被虫蛀、容易变形),即可在上面写字。写上字的竹简,每一篇完整的内容,用结实的绳子连缀在一起,就成了“册”,阅读时展开,不读时卷起来捆上,古代书籍的阅读传统其实是和当时的书写载体密切相关的。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土了大量战国、秦汉简牍,有的是文书资料,有的是古籍经典,其书写,有的典雅严谨,有的简省草率,这和其用途、内容密切相关。像那些重要的、作为典范或规章的文册,应恭敬地书写并存放于特殊的地方,古文字“典”就记录了这种情况。甲金文中的“典”有三个字形:第一个是两只手恭敬地捧着“册”,第二个是“册”被庄重地安放在一个很宽大的底座上,第三个是两只手捧着“册”将它安放在底座上。这三个字形可见它作为经典所受到的特殊对待。“经典”“字典”“典籍”等词保留了“典”的“典范”意义。

在竹木上写字,写错了,就必须削或删。“削”可指书刀,《周礼·考工记·筑氏》说“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可见它是一种长刃而微弯的刀,它的用途在于修削简牍上的文字,所以用削刀来修削文字也叫“削”,其动作,如《字汇·刀部》的解释,是“刮削”。《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著《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可明显看出“削”的意义。而相关的“删”字,由字形即可明义,就是拿“刀”去删改“册”上的文字。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古代掌管文书的小吏何以称为“刀笔吏”,修改文章为什么称为“删削”文字了。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