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其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是指各种规矩字体的潦草书写的书体,例如草篆、草隶以及日常各种速记、快写等;狭义的草书专指章草和今草,是有统一规范的成熟字体。一般而言,书法与文字学界所谓的草书,都是指狭义的草书。 草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日常实用书写对速度的要求。任何书体在使用中都有简便易写的要求,产生省简笔画和潦草的趋势。这种趋势是文字演变的主要原因。战国到秦末汉初,政治、军事、狱讼事务繁忙,公私文书往来交驰,文字应用日益频繁,对于书写速度的要求不断提高,篆书的草
行书的出现是在东汉末年,据唐张怀瓘在《十体书断》中说: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楷书)之小讹,务从简易。虽然字体的创始归功于一人很不公平,但刘德升至少是当时的一位行书代表。他的行书虽属草创,但据说飘逸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可惜其书作没有保存下来。刘德升的书迹虽不可得见,而安徽亳县出土的东汉曹氏宗族墓的砖刻行书与刘德升时代相当,作于东汉延熹七年(164年)至建宁三年(170年)之间,《了忽焉》《当奈何》《为汉所炽砖文》《一日持书砖铭》等显然都属行书的范畴,是在新隶体的基础上,受草书
天下为公 【出处】《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释义】天下成为公共的。 【书写要点】大小安排上,天下为三字字形开张,轮廓形接近一致即可;公字都是短笔画,书写时要略收敛一些,避免松散。这四个字的重心要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轻重安排上,天下公三字笔画较少,书写时可略重;为字笔画较多,书写时可略轻,但为了和其他三字协调,需要将其中的个别笔画重按,以形成呼应。 正大光明 【出处】朱熹《答周益公书》:至若范公之心,则其正大光明。 【释义】行为正派,襟怀坦白。 【书写要点】正字要注意控制高度,最后一笔长
欧阳询楷书的欹正开合 1 开 合 开合往往体现在合体字中,两个部件轴线的反向倾侧会增加字的灵动之感。动勤记3个字都是上开下合的体势,字势险劲;忘字巧妙利用上下部件的特点,营造了左合右开的体势,张力十足。 2 欹 正 欹正是指整体端正的字形中安排局部的欹侧形态,以显示灵动活泼的感觉。由于占据主体的部件端正,局部的欹侧不会影响整字的稳定感。 3 开合字形与端正的对比 右边的两组字,左侧的都包含上开下合的安排,右侧的则较为端稳。同字异形的对比更能显现出开合对于活跃字形的作用。 欧阳询楷书的穿插避就 1
章草是我国有两千年历史的古书法。关于章草的起源,一般的说法有:第一,唐张怀瓘《书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第二,刘宋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第三,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称草,犹古隶之生今正书,故章草当在草书先,然本无章名。因汉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书,帝(按即章帝)称之,故后世目焉。以其施于章奏,故曰章草。 从篆书转变为隶书的历史,对章草的起源很有参考价值。《晋书卫恒传》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
欧阳询楷书的平行等距 横向平行等距:平行等距原则能帮助字形获得稳定和谐的节奏感,增加字形的协调性。横向笔画要尽量保持方向一致,间距均等。 纵向平行等距:竖向笔画也要保持方向大体一致,间距均等。 平行等距的灵活运用:向外伸展的笔画往往也不违背平行等距的基本原则。如非字两侧横的长度和两竖的间距基本一致,两竖上下出头的长度和横的间距基本一致。字的不同部件可以根据实际占位安排,如理字,左侧三个节奏和右侧五个节奏占有同样的高度。有些弯曲的笔画也能体现出平行等距的节奏感,如典字的四个竖向笔画。一些零散笔画的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画,得力在画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画,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此法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传说之一是王
部件相同:上下部件相同称为重叠,左右部件相同称为相并。相同的部件要注意大小、收放、位置的变化。戋字上部小巧紧致,下部舒展开张,整体字势上小下大,斜中取正;竹字左侧部件的竖画要略短于右侧部件,两个撇画在粗细和角度上也有细微差别;丝字上面两个部件互相穿插收紧,下面六个点一字排开,将上部完全托起。 排叠:从上到下有较多横画密布的字称为排叠。一要注意横画排列均匀,间距不可时紧时松;二要注意横画形态的变化。量字上下收紧,中间的长横伸展开来,将上下两个部件一分为二,上紧下松,收放合度;豊字上紧下松,最下面一
291234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