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之道”话藏露——关于藏锋与露锋
作者 谷翠峰 来源 《大连大学报》 发布时间 2012-09-02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起笔逆入,收笔回锋”、“无往不复,无垂不缩”——这些都是讲书法用笔要藏锋。
藏锋用笔的特点是含蓄蕴藉、沉静持重,这或许与中国人传统的性格修养有关。中国人讲究含蓄、持重而禁忌锋芒毕露、火气过胜。含蓄的性格,必然培育出含蓄的审美观念。逆起回收的用笔,带来了“君子藏器”的含蓄之美。
然而,如果笔笔藏锋,把字写得绵软、毫无火气,也未见其佳。相反,如果笔笔露锋入纸,锋芒尽显,则显得火气十足而不含蓄隽永了。所以,中国书法之美要求藏露互见。
唐朝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起收笔以藏锋为主,后世有“抽刀断水”之誉,内敛之美跃然纸上。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起笔顺入,收笔出锋,虽偶用藏锋,总觉得火气稍过。
说穿了,还是要主张中和之道。做人唯唯诺诺,完全温良恭俭让,不好;整天锋芒毕露,头上长角,身上长刺,也不好。总要既谦恭有节又不卑不亢、个性鲜明不乏火气,方为全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大自然在教我们“藏锋”的大智慧。“善藏锋者”,知道适时掩盖锋芒,可以避开“枪打出头鸟”的悲惨命运。蚌壳中的珍珠,深藏于海底。海浪将它推到沙滩上,等待别人发现。而如同那海浪适时“露锋”,才会将闪光点展现于人前,不再被埋没。所以,懂得适时的“藏锋”与“露锋”,其中蕴含着无限的人生智慧。
--------------------------------------------------------------------------------
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
下:孔子庙堂碑
发表于《大连大学报》第422期 第二版 作者: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讲师 谷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