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起源
章草是我国有两千年历史的古书法。关于章草的起源,一般的说法有:第一,唐张怀瓘《书断》:“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第二,刘宋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隶体兼书之。汉俗简隋,渐以行之。”第三,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凡草书分波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称草,犹古隶之生今正书,故章草当在草书先,然本无章名。因汉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书,帝(按即章帝)称之,故后世目焉。”以其施于章奏,故曰章草。
从篆书转变为隶书的历史,对章草的起源很有参考价值。《晋书·卫恒传》说:“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左传·隐公五年》:“隶,早隶之事。”注:“早隶,古之贱役。”即胥吏之类。因此,隶书是书吏们贪图便捷所写的俗体。汉人取其书写方便,经加工整理,定为全国通用书体。
汉代以笔杆子为工具,从事书写工作的底层劳动人民对转篆为隶欢呼了一阵。但是,隶书的书写也有不便之处,于是他们在隶书的基础上,谋更进一步的窍门,终于找出了“草体化”这条新路子。
文字、书法在古代毕竟是上层社会所占有的“法宝”之一。在这股风潮冲击时,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周代晚期“分为七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混乱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包括帝王在内的上层分子从字体的演化规律总结出三条原则:第一,认识到这个“草体化”的潮流,来势凶猛,已经到了无法抵挡或镇压得下去的地步。因此只能有条件地接受下来。第二,以隶书作为汉王朝的通用书体,是“刘氏先王”定下来的制度,所以决不能废除。在接纳草体时,必须保留隶书的特点。第三,在改的时候要注意规范化,要整理出一部标准的字书,用以推行新的书体。这就是传世的《急就章》。因此,章草是当时上层分子的智慧结晶。以后经过不断修改、补充,日臻完善。到汉章帝批准其用于章奏时,则达到了高潮。
(选自语文版书法教材四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