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记牢“一简对多繁”的对应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规定推行规范汉字的同时,也明确了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这一法律确定了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文字的法律地位,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为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保留了一定的空间。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繁体字与简体字是嫡亲兄弟。无论从传承文化的角度,还是从两岸发展大局而言,我们都不能将繁体字与简化字简单地割裂开来。在日常生活中,在宣传汉字文化及倡导书写方式时,我们强调使用简化字;但在古籍、文献整理以及书法艺术等特殊领域里,我们要给予繁体字足够的空间。
在对待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上,目前并没有打压繁体字的倾向,倒是有人过分强调繁体字,有贬低简化字的行为。在繁体字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表现是:繁体别字屡见不鲜。
由于汉字简化存在“一简对多繁”的状况,即一个简化字对应简化前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繁体字,并且这个简体字只能和其中的一个繁体字组词,如果和另外的一个繁体字组词就是大错误。对这种语言现象,有些人不求甚解,或是粗心大意,随意使用这些简化字组词,就容易闹出大笑话。
在电视屏幕中时常出现繁体别字,例如:“吕後”“西太後”“鍾表店”“中文係”“古人雲”“萬裏長徵”“纖夫的愛”“白發人送黑發人”等等,在这些字里,不能够随意使用繁体。
统编教材初中政治课本中有幅插图,画面是林则徐,背景墙面挂“制怒”横幅。可画家把“制怒”繁化成“製怒”。“制怒”是控制情绪,别着急、别发火之意;而“製怒”却是制造愤怒之意。结果是南辕北辙闹出笑话。
内地一京剧团到台湾演出,在海报上把“武松”写成“武鬆”,贻笑大方。皇族画家爱新觉罗·溥佺别号“松窗”,某杂志却将其繁化为“鬆窗”,出了洋相!
繁简字转换是一项细致繁复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马虎。文字根基不深、文化底蕴不足者,还是老老实实用好通用的简化字,不要轻易改用繁体,以免左支右绌,贻笑大方。常见的“一简对多繁”,就是以下这30多个字,例如:
谷:山谷、稻榖;板:木板、老闆;后:皇后、前後;征:出征、徵询;松:松林、鬆土;发:揭發、头髮;纤:化纖、拉縴;卷:试卷、捲包;烟:抽菸、煙火;才:奇才、刚纔;采:采访、採茶;淀:海淀、澱粉;制:制定、绘製;升:升斗、昇级;舍:宿舍、捨弃;曲:歌曲、大麯(或麴);秋:秋天、鞦韆;签:簽字、签籖;辟:复辟、闢谣;面:面容、炸酱麵;弥:彌合、瀰漫;梁:梁代、桥樑;帘:酒帘、门簾;历:歴来、阴暦;里:里程、被裏;累:劳累、纍赘;困:危困、睏了就睡;奸:汉奸、通姦;几:茶几,幾乎;获:收穫、獲得;伙:伙食、一夥;胡:胡说、鬍子;复:復杂、複姓;系:直系、维係、繋念;钟:鍾情、鐘錶等。
作为学校师生和文字使用者,在读写实践中,遇到文字和词语的疑难,就顺手查工具书。养成这个好习惯,必将受益无穷。还要下点儿功夫,逐渐掌握“一简对多繁”的规律。例如“干”字有四种类型,一、“干”读ɡān,原本就有这个字,有四种意义:“大动干戈”“旁不相干”“置之河干”“天干地支”。二、繁体“乾”,读ɡān,表示干燥空虚,如“乾燥”“乾咳”“乾妈”“乾着急”。三、繁体“幹”,读ɡàn,表示主要或重要,如“树幹”“骨幹”“幹部”“幹校”。四、繁体“幹”,读ɡàn,表示做事,如“实幹”“能幹”。五、“乾”读qián,只用于“扭转乾坤”和“乾隆皇帝”。
如何解决简繁转换易出错这个问题呢?一、编写字典、词典的字头,在规范字后面附上相应的繁体字,以备查检。二、计算机简繁自动转换系统应更加细致规范,为正确使用繁体字提供方便。三、给中学阶段以上基本完成识字任务的学生,介绍汉字结构和演变知识、汉字简化及繁简字的对应规律,这是必要且可行的;四、在古汉语、考古、书法艺术等专业领域,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进行专门教育培训,使他们系统掌握繁体字、古文字等知识。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典型标志和宝贵遗产,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形体,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炎黄子孙,应该也必须善待它。我们应教育和引导孩子在课外识读一些常用字的繁体形态,让一般人能够“识繁用简”,这既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合理路径,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的需要。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