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烺 持续考释“蕴”字二十年

作者 闻述之 来源 《语言文字报》第519期 发布时间 2014-11-08

张政烺(1912—2005),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46年受聘到北大历史系任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1954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并任研究员。曾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主持《金史》的标点与校勘,主持参加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整理工作。

张政烺治学严谨,对没有成熟看法的问题,从不轻易下笔。对写出的文稿也要反复修改。他有一篇论文1935年写成,直到1982年才修改定稿,拿出发表,可见慎之又慎。因知识渊博,融会贯通,张政烺在学术界享有盛名,但写的东西并不多,一旦出手,则广博精深,所论常有创新。

张政烺考释甲骨文的代表论文有《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殷墟甲骨文羡字说》《殷契首字说》《释因蕴》等。

张政烺考释甲骨文字,总要坚持从分析文字字形入手,再参照《说文》对偏旁的分析法与对字义的说解,又取证于时代相近的、已识的古文字偏旁,复佐证于书籍记载和地下出土材料,从而确定其字的意义与读音。他列入考释重点的甲骨文字,都是那些决定整个文义的关键性的字。尤其是某些重要的动词,其中有的甚至是数十年来久被古文字学家注意而又未得识的常见字。

甲骨文有一 字,《铁云藏龟》中就已见到。孙诒让考释时有误解,王襄释为古“囚”字,又为古“死”字,叶玉森、商承祚皆释“囚”。董作宾释“死”。郭沫若释为“囚”。唐兰认为是“人在陷阱中”。胡厚宣认为“仍当释生死之本字”。李孝定坚持释“死”。关于这个字的讨论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难以达成共识。

1956年,张政烺在《中国语文》上发表《释甲骨文俄、隶、蕴三字》的论文,其中就考释了这个字。他写道:“学者们肯定它的本义是死,在绝大多数场合是对的。”但从文义考虑似有区别,张政烺举出了《殷墟文字缀合》龟甲58的例证。这片龟甲密行细字刻的都是丙午这一天贞人勿问卜之事。张政烺指出:“这片龟甲已残破,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一小块已有8条卜辞,残缺的不知其数。难道说会有这样的巧事,8个以上的被国王关心的人物同时大限临头么?”张政烺推测,“这个字就是《说文》中的蕴字,是埋葬的意思。这几条卜辞则是有关殉葬的贞问”。

张政烺的考释非常有道理,学者们纷纷采纳。1985年10月,张政烺又在《古文字研究》第12期上发表《释因蕴》。张政烺以家乡荣城的口语和刘向《新序》的例证对以前的考释作了比较充分的补充。他写道:“这里的蕴字作埋葬讲,是处理尸体的方法,可以引申出死的意思。死作主要动词常指自死。或是天灾人祸造成的后果,并非处死,决不包含预谋杀害。因此卜辞中有许多条‘蕴’释为死说不通,如果把它解为埋,便文从字顺了。”

对“蕴”的这一补充解释,更加合理,说服力也更强。这一考释,在张政烺的心头反复考虑酝酿了20年,张政烺治学严谨,果然名不虚传。

QQXIUZI.CN 千千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