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殷墟卜辞的地理研究
甲骨卜辞中的地名,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对于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地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开殷墟卜辞地理研究之先河者是王国维,他在1914年(又1915年),发表了《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从当时已能见到的200余地名中,选了8个距今安阳较近而又见载于文献的地名进行考释。真正为卜辞地理研究创立了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科学方法的是郭沫若。他在1933年出版的《卜辞通纂》中以商王田猎卜辞为研究对象,通过同版几条卜辞干支之日差计算地点间的距离,而后又通过异板同名联系其他地名,从而结合文献记载建立起地理区域构架。此后,虽有不少学者继续开拓商代地理研究领域,但采用的方法皆本自郭沫若的干支系联法。
1956年,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用10万字的篇幅,充分吸收了王国维、郭沫若等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使用了郭沫若的干支系联法,对卜辞地名进行了综合研究和系统整理。有专家认为,陈梦家的地理研究,在一定意义上为甲骨地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陈梦家擅长从宏观上看问题,研究卜辞地理也是如此。他首先从甲骨地名所表示的地望,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殷商地域范围。陈梦家指出:“确定殷商帝王都邑的迁徙,即便是传说,对于轮廓商王国的活动范围也有很大的帮助。”按照这个思想,陈梦家在考证简述了盘庚的迁徙之后,肯定地认为:“它们的活动范围是河南之东部、西部,鲁南和皖北,当经度在112~118度之间,纬度在35.5~33.5度之间。”他写道:“传说上契至汤八迁中的蕃、商丘、相土之东部和亳也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商王迁徙活动的范围,与当时的王国版图有一定联系。在大致确定了商王朝的区域范围后,再来考察某些具体的地名和方国,就有着内在的逻辑推理力量。
在确定了商王朝的大致范围后,陈梦家又考证研究了“商”的行政区域。在对“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丘商”等特殊地点词考释后,他列出了商王国的政治区域网络图:第一个等级是商、大邑;第二个等级是奠;第三个等级是四土、四方;第四个等级是四戈;第五个等级是四方、多方、邦方。陈梦家的研究方法,影响了后来的学者。他们把商王朝的政治行政区划分为五级:中央—四方—诸侯—邑—奠—邑田,等等,只不过有的归纳的名词概念不同罢了。
陈梦家还仔细考证了卜辞记载的方国。在他之前,有十几位学者涉及了这个问题,但只有陈梦家系统地考释了48个方国。这里面有些考证并没有得到学者们的认可,但他们都认为,不可否定陈梦家系统、综合地研究方国的贡献。在陈梦家去世后的20年间,学者们又对方国进行了深入研究,大家认为,卜辞中记载的重要方国,都基本上见诸于《殷墟卜辞综述》的论述。有专家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甲骨重要方国的体统研究,实始于陈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