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龟四板”与“贞人”的发现
带有文字的甲骨被发掘出来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或是按照什么规律来书写的。
1928年第一次试掘殷墟甲骨时,在洹水南岸、村北、村中开了三个坑,所得甲骨文字各不相同。主持发掘的甲骨学家董作宾认为可能是甲骨所属时代不同造成,但到底如何证明它们的时代,却一时无从着手。
1929年第三次殷墟发掘期间,在村北大连坑南段的一个长方坑内发现了著名的“大龟四板”。这是四块比较完整的刻有卜辞的龟腹甲,四板之四上全是卜询的记录。从第一年的十月癸酉至第二年五月癸亥连续9个月(包括第一年末置闰的十三月),共存21条卜辞。
在这四板龟骨上,频频出现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字。这个字出现频率之高,为所有甲骨文字之最,有人认为它是官名,有人说是地名。然而无论是哪种解释,代入句子中都不通顺。
董作宾经过仔细对比,第一次提出,这个字应该是今天汉字中的“贞”。董作宾还提出,甲骨文的语法与现在流行的汉语语法并没有太大不同,有“贞”字存在的句子只能是:某某卜某贞。前面的某是干支商王,后面的某就是为商王占卜的人,他们是王朝中最受尊重的人,这些人被称为“贞人”。
在大板2122中,董作宾发现,其上共有六个贞人,分别叫做中、宫、品、允、争、宾。这六位贞人,共同使用过这一块龟骨占卜,从占卜文字上看,前后共经历了9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在这9个月内,他们必然同时生存。
董作宾对其文例精心研究后,在《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上发表了《大龟四板考释》,“贞人”这个极为重大的发现,用董作宾自己的话说是“后期甲骨文研究的一个新叶的起头”,被郭沫若誉为“顿若凿破鸿蒙”。这个极为重大的发现也使甲骨学跨进了一个新阶段,进而确立了“因贞人以定时代”的甲骨分期断代标准。解决甲骨文断代难题的钥匙就这样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完整龟板找到了。
董作宾在谈及断代工作时,非常强调自己的方法与考古发掘工作有关。他说从前私人发掘甲骨常把完整的甲骨弄碎,特别是龟板,几乎连一个全的也没有,根据这样的材料是无法发现贞人的。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促成了他的成就,促成了甲骨学从金石学之蛹内向外蜕变。
自贞人为学界认可后,另外一个最直接简单的事实是,一条甲骨卜辞可以被完整地释读。人们总结出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的书写体例大体上由前辞(叙辞)、问辞、占辞、验辞四部分组成。前辞(叙辞)是占卜的日期(干支)和占卜的人(商王或史官);问辞是要问占卜什么事;占辞是根据问辞中要占卜的事来占卜将有什么事情发生;验辞是根据占卜后的结果验证应验的情况。贞人是在甲骨卜辞的前辞中,即:××(干支)卜×(贞人)贞(卜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