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 主持殷墟第一次发掘
1928年6月9日,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在上海成立,蔡元培任院长。1928年10月,以傅斯年为所长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东山柏园成立。还在研究所筹办期间的8月,傅斯年就派董作宾前往安阳小屯调查殷墟情况。其原因就是以罗振玉为首的大部分金石学家认为小屯的甲骨发掘已尽,珍宝收藏已完。董作宾的任务是去看情况是否属实,是否还有挖掘的前景。
董作宾时年33岁,河南南阳人,曾是北京大学旁听生,1924年读北大研究所国学研究生,主攻民俗学,毕业后曾在中山大学任教。他有国学功底,长处不在考古,但因他是河南人,为人机灵干练,又是五四运动的热情追随者,作为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傅斯年因此很信任他。
董作宾赶到安阳,找到在开封上学时的老友、河南省立十一中校长张天骥,告知此行的目的。张天骥曾带学生作过调查,他告诉董作宾,农田里有字骨片已很少见,如掘地一尺,还可见到很多无字甲骨碎片。
董作宾在好友徐静轩的陪同下,来到小屯村东北洹水西岸的一个沙丘,果然看到一个连着一个新挖的土坑。他亲眼看到很多新出土的甲骨后,他立即断定此地并非罗振玉所说的“宝藏已空”,而是“甲骨挖掘之确犹未尽”。他写信呼吁:“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是则由国家学术机关,以科学方法发掘之,实为刻不容缓之图。”
后来,傅斯年成功地筹集到银元1000元,作为发掘经费,委托董作宾全权负责。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董作宾购置了必要的设备和资料,组成了6人的工作组,其中有志愿者,也有雇佣人员。1928年10月13日早晨,作为科学研究的殷墟第一次试掘开始了。
发掘工地划为三个区,一区在村东北洹水边沙丘上,二区在村北地,三区在小屯村中部。依据“轮廓求法”开展发掘,人员分为四组。所谓轮廓求法,即假定某地为甲骨集中地,先在“周围打四坑以探求其轮廓”,然后再向中心挖掘。但是,发掘工作并不如意,一天下来,除了一堆堆的黄沙土,几乎没有什么发现。第二天,董作宾改用“集中求法”,即集中力量在地面多甲骨处挖掘,以图一次挖尽,共开挖六个探沟,仍无所获。
因此,董作宾有点着急,傅斯年写信安慰他:“此次工作目的,求文字其次,求得地下知识其上也。盖文字固极可贵,然文字未必包新知识。”
这次发掘共持续了18天,到10月31日结束。共开探坑40个,发掘面积280平方米,发现甲骨784片,其中555片是龟壳、229片为牛肩胛骨,此外还有千余片无字骨头,少量的青铜、陶、蚌、玉石器等。董作宾手抄了有字甲骨392片,并作了不少考释,与他的报告一起发表在《安阳发掘报告》上。
傅斯年后来这样评论这次发掘:“董君试掘十余日,知其地甲骨文字之储藏大体已为私掘者所尽,所余多属四下冲积之片,然人骨兽骨陶片杂器出土甚多。如以中国历来玩骨董者之眼光论之,已不复可以收拾。然以近代考古学之观点论之,实尚为富于知识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