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殷墟都城
甲骨文的发现,在学术上意义重大。关于它的时代、性质的确定,即“殷商王室后期之占卜文字”,不仅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时代明确、未经篡改的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关于甲骨文出土地的确定,自然引发了对于出土甲骨文的殷墟遗址的性质的研究。就在学者们考究出小屯是甲骨文的出土地的同时,也作出了这里是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的判断。
1910年,罗振玉石印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此书自序言:“(甲骨文)发现之地乃安阳县西五里小屯而非汤阴,其地为武乙之墟。又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殷室王朝之遗物。”他第一个指出甲骨文出土地为商代后期都城所在。1913年,罗振玉在《殷墟书契前编》的序中云:“殷墟卜辞,为武乙、文丁、帝乙三世之物。”1914年,罗振玉又出版《殷墟书契考释》,进一步指出“洹水古墟,旧称面旦甲城,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自帝乙。”这时,他认为洹水殷墟应是从武乙到帝乙三世都城所在地。1915年,罗振玉出版《雪堂丛刻》,中有《五十日梦痕录》一文,记其亲至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收购古物之事。“其地在邑之西北五里,东西北三面洹水环焉。《彰德府志》以此为河面旦甲城。近十余年间,龟甲兽骨悉出于此。”他详细描述了殷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1925年,王国维做《古史新证》,补充修正了罗振玉的观点:“今龟甲兽骨所出之地,正在邺南,与《古纪年》说合。而卜辞中若‘父甲一牡,父庚一牡,父辛一牡’一骨,乃武丁时所卜,又卜辞中所记帝王讫于武乙、文丁,则知盘庚之后,帝乙之前,皆宅殷墟。知《纪年》所载,独得其实。”王国维在《说殷》中,更详细论证了安阳殷墟为盘庚至帝乙的商代都城:“殷之为洹水南之殷墟,盖不待言。”“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盖即盘庚以来殷之旧都。”“而殷墟卜辞中所祀帝王,讫于康祖丁、武祖乙、文祖丁。罗参事以康祖丁为庚丁,武祖乙为武乙,文祖丁为文丁,其说至不可易。则帝乙之世,尚宅殷墟。”
1928年,董作宾试掘殷墟之后,在《新获卜辞写本后记》中,从甲骨字形的演变、契刻方法及不同材料考证入手,提出了“洹滨之墟为武乙至帝辛所都之新证”;1931年,他在《大龟四版考释》中,已知殷墟非仅武乙至帝乙三世之墟,而以王国维盘庚迁殷说为不可易。1933年,他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发表其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成果时,已全部接受王国维之说,大胆肯定了古本《竹书纪年》所云“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正确性。
此后,胡厚宣著文继续考证殷墟遗址的都城地位,他在1947年的《甲骨学提纲》中,认为小屯是“殷代后半期的从盘庚迁殷到纣亡国,八世十二王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旧都”。
在学者们持续的研究考证中,也在不断挖掘出土的甲骨文印证下,安阳殷墟作为商代后期都城性质被确认下来了,并被学术界和社会日渐接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