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出版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
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因著《老残游记》一书而闻名于世。《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人物刻画和艺术描绘都达到很高水平。胡适认为:“无论写人写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镕铸新词,作实地的描绘。在这一点上,这部书可算是前无古人了。”鲁迅也说他“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刘鹗精算学、水利,又懂医学,曾在上海行医。后转而投奔金石学家吴大澄名下,涉猎金石学,与王懿荣关系密切。王懿荣死后,家人为了还债,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转让给了刘鹗。刘鹗前后藏有甲骨近5000片,成为王懿荣之后甲骨的最大藏家。
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刻辞甲骨拓印了1058片,在罗振玉的帮助下,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的著录——《铁云藏龟》(六册)。原刊本有罗振玉序、吴昌绶序和刘鹗自序。
在自序中,刘鹗记述了发现龟甲兽骨文字以及王懿荣收藏甲骨的过程;还记述了文字从古籀到隶书的发展过程,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这对于人们认识甲骨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资料著录,它扩大了甲骨文资料的流传范围,使古文字学家获得了研究甲骨文的机会,标志着甲骨文从学者书斋中的“古董时期”进入了“金石时期”,在甲骨学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刘鹗收集的甲骨,多是1899年河南安阳小屯村民在村北洹水南岸挖得的。由于龟甲易碎,所以基本上没有大片。1903年,他编印《铁云藏龟》时选了1058片(其中有3片重的,4片假的)。这些应是挑出来的精品,但里面大片字多、辞句完整的还是罕见,而且还有假的,可见民间私掘、古董行造伪风气对早期甲骨学之戕害甚大。
刘鹗是不是第一个破释甲骨文字的人呢?有人以为刘鹗“自谓能识四十余字,然今日觇之,彼所释而不误者,实仅三十四字”。又说,其中“干支字一十有九”为“最易辨认者也”。但更多的人认为,易辨认的字先被破释,实属自然,小孩子认字也是先从“人、口、刀、尺”开始。同时,也正因此,能最快地取得普遍的认同,进而为学界所确认。而且“祖乙、祖辛、母庚,以天干为名,实为殷人之确据也”,为后来学者开辟了殷周史研究的新途径。因而《甲骨文字集释》的“序”中评说:“肩之辟之,以导先路,其功实不可没也。”
有研究专家还以为,刘鹗对甲骨文字研究的最大贡献,既不是他曾大量收藏龟甲兽,也不是他最早破释过几十个甲骨文字,而是他积极向许多学者介绍甲骨文字,引起了更多人对甲骨文研究的兴趣。罗振玉就这样说:“予之知有占卜文字也,因亡友刘君铁云”,“殷墟遗宝由君得传于斯”。这也正是刘鹗编印《铁云藏龟》的目的。
刘鹗又第一个把甲骨文字介绍给了外国学者。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于“明治三十三年(1899)八月首次到中国,在此之后。又九次到中国,遂与方若、刘铁云、罗振玉、王国维等许多名人学者成为厚交”。他还见到了刘铁云收藏龟板兽骨,始知甲骨文字的存在,这是明治三十五年(1902)的事了。1916年,内藤还发表过讨论甲骨文字的文章《壬亥》,促进了国际文化界对甲骨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