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父——王懿荣
编者按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它的专题展厅就是关于甲骨文的,叫“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文字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文已具备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后汉字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了解甲骨文,是了解中华文明的最前沿窗口。
到底谁最先发现了甲骨文?曾经有剃头匠发现说,也有古董商发现说,但在1999年8月20日至23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后,甲骨学界认可了李学勤关于“甲骨文发现”到底指什么的说法。李学勤在所写《王懿荣集·序》中说:“殷墟地方农民掘出甲骨,以及甲骨为古董商人所见,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因为他们对甲骨的文物性质和价值都不能有所认识。”用这个标准来梳理论证,甲骨学界大多认为,王懿荣、王襄和孟定生应当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他们发现的时间是在1899年。
在甲骨文最早发现的记载中,有两篇比较重要。一篇是我国第一个著录甲骨文的刘鹗,他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在其著录的《铁云藏龟》自序中说:“龟板己亥(1899)岁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羑里城。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按这个说法,王懿荣发现甲骨是在1900年,其实不然。
另一篇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1933年出版的《甲骨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重印)。该书序说:“1899年(己亥光绪二十五),有学者王懿荣,到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得了一块有字的龟板,见字和金文相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了有字的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二两。回家研究,颇有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该书还记叙:是年秋,范姓骨董商卖与王懿荣甲骨12块,每块银二两,次年又得800块售与王懿荣。
刘鹗和明义士明是最早收藏研究甲骨文的前辈,和王懿荣的年代相距不远,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他们的说法比较可信。以后关于王懿荣发现、收藏和认定的版本,多出自明义士的说法。
明义士的序,不仅诉说了王懿荣收购甲骨文的情况,还非常肯定地指出,王懿荣“回家研究,颇有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王懿荣研究了什么,无任何记载。但作为金石大师的他,有意识以重金购藏,从而使昔日每斤才值数钱的“龙骨”身价倍增,成为每字值“银二两”的“古董”,不能不认为王懿荣已看出甲骨的年代。王懿荣的儿子王汉章于1933年在《古董录》中指出,王懿荣“细为考订,始知为商代卜骨,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其后的郭沫若、胡厚宣也有相同的看法,王守信更是明确表示,王懿荣是“第一个将其(即甲骨文)时代断为商代的”。这种声音主导了甲骨学界。
1900年王懿荣死后,他所收藏的龟甲兽骨,大部分都被他生前的好友刘鹗得到。刘鹗在王懿荣收藏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使他所藏甲骨达到了五千多片。刘鹗不仅进行收集,还进一步对甲骨文进行了研究。于1903年,汇集成《铁云藏龟》一书,首次将甲骨文研究资料公布于世。此后不久学者孙诒让又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从此,甲骨文的研究才开始真正为世人所重视。甲骨文研究也开始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令世人深为遗憾和悲痛的是,在王懿荣发现和收藏甲骨文的第二年,即1900年8月15日,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时,身为团练大臣的他写完绝命书后,先吞金与铜钱,两次自杀未果,接着饮药服毒,仍未绝,于是投入庭院的井中,终于壮烈殉国,时年56岁。谢夫人率长媳张氏相从入井而死,真可谓“忠贞孝义,萃于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