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大观》主编的话
主编的话
本书原本就叫《汉字文化大观》,后因纳入北大出版社的《中国文化大观系列》丛书,按体例一律以“中国”二字冠首,故我们这本《大观》也加上了“中国”二字,以与“系列”各书取得一致。现在的修订本已与“系列”无关,故恢复《汉字文化大观》原名。
《大观》第一版于1995年问世,而它的实际编撰时间始于1990年。那年4月7日,在北大出版社召开了撰稿人员会议,共同商讨了撰稿原则,确定具体分工事宜。到会的各位先生均认识到:此事意义重大,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故热情很高,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撰稿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1991年,我们三人集中审读全部稿件,进行加工、统合,但因涉及的知识面太广,我们水平有限,疏漏错失,在所难免。
1990年12月,北大学报发表了原书北大版前言《汉字文化学简论》。将“汉字文化”加上“学”字,从而将“汉字文化学”作为一个具有原创意义的新概念、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为后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理论资源。
从1990年到2009年,已经20年了,不仅《大观》一书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汉字文化学”这门学科也在发展,参与共建者已遍及海内外。由粗糙到细密,由研究室进入教室,成果斐然,议论纷纷,展示了这门学科旺盛的生命和乐观的前景。
1995年北大版《大观》问世,在社会上和文化界引起了普遍关注。有不少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有肯定也有批评。一位评论者指出:“喝彩的大有人在,挑毛病是为了再版更完善。”如此厚爱友好,使我们更为书中的“毛病”而不安。后来的两次印刷也修订了某些显误、硬伤,但很不彻底。这次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也就是为了“更完善”。当然,汉字文化可研究的问题还相当多,本书也只是草创,有些重要问题并未涉及到,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继续从事这种研究。
修订工作始于2008年。2009年元月9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了部分撰稿人会议,讨论了修订原则和其他一些问题。先由各位撰稿人以书面形式授权主编,由主编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签订了出版《汉字文化大观》的合同,然后各位撰稿人重新审阅自己所撰写的文稿,在基本不动的原则下修订、补充,大部分文稿都这样做了。全部文稿都编了名词术语索引和例字索引,列出了参考文献,附于全书之后。主编、顾问、特约审订人分工负责,审读全书,调整结构,并以笔谈的形式,围绕汉字文化这个主题,阐发自己的意见,作为与读者对话的一种方式。
修订本的基本原则还是文责自负,观点不求一律,篇与篇之间有个别例子看似重复,实则语境不同,使用例证的目的不同,或对例证的解释不同,各有存在的价值,不必删此存彼,也不能认为是前后矛盾。因为这不是个人专著,也不是教科书,诸说并存是可以的。
有两点遗憾:一是有四位撰稿人张紫晨、盛冬铃、尹斌庸、徐伯安先生已先后谢世,修订本保留这些先生的原作,以表纪念;另外,有个别作者(刘英先生)地址不明,失去联系,也只能保留原作,请刘先生谅解。
这次修订,特聘曹先擢先生为顾问,王宁先生为特约审订人。二位先生都参与过汉字文化学的奠基工作,他们的全力支持对修订本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我们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江溶先生为北大版所作出的贡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刘玲女士、谢仁友先生、由明智先生为修订本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我们代表全体撰稿人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2009年6月 于北京
《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文化笔谈
汉字文化学简论
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仓颉作书今说
独立·变易·中庸·和谐
《汉字文化大观》正式出版发行
美丽的汉字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体味
汉字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汉字:透过历史看当前
打开汉字构筑的文化窗口,展示久远的华夏文明之根
权威 全面 通俗 实用
汉语教学的良师益友
汉字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浅谈文化对字体发展的促进及汉字的应变性
读《汉字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