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的良师益友——读《汉字文化大观》的几点启示
汉字是世界上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中国文化的信息载体。汉字因其独特的表意性、微妙的字族系统、灵活的构词力、优美的艺术构形而被誉为东方魔块。当前的研究还发现,汉字在阅读速度上优于拼音文字,更利于开发人类的大脑,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国人来学习它、研究它。
然而,尽管汉字的魅力如此之大,汉字教学却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这主要是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的图形特征是二维的独立方块,它由笔画、部件、结构等组成。这与留学生们以往认识的“字”大不相同,大部分留学生的母语属于拼音文字体系,图形特征是字母的线性排列。汉字的基本笔画也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差别很大,留学生写起来常常四不像,尤其是由这些笔画构成的偏旁、独体字,更是难于把它们合理地组合在一起。留学生和教师们也一直苦于找不到一个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法。
如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汉字文化大观》(以下均简称“《大观》”)为根本解决上述教学难题提供了一些比较重要的理念。笔者阅读《大观》后,从中得到了汉字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通过阅读《大观》,了解汉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有助于汉字的理据性教学
“汉字是在一个两维度的平面上来构形部件的,这个两维度的空间为汉字部件的结合提供了很多区别的因素。”[1]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2] “各部件摆放的方位也是构成字间差异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任何汉字字符都不是部
件或笔画的无序堆积,而是有理据的。如在楷书里,‘从’字中的两个‘人’都是正面放置,‘比’中的两个‘人’是向右侧放,‘北’中的两个‘人’是左右反向侧放”[3]。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汉字
的字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笔势和体态的变化,一般称为形体的演变;一是笔画组合的变化,一般称为字形的发展。”[4]但是汉字字形的变化并不等同于汉字理据的完全丧失,只不过是由显性存在衰减为
隐性存在,依赖汉字的系统性来体现。
教师通过阅读《大观》,可以深入了解并梳理汉字潜在的理据,在对外汉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理据科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汉字的形体和结构功能,辨别不同的结构形式,归纳汉字的构形模式。在讲授某些象形字时, 外国学生从楷书的字型上无法建立起抽象的字型与现实中活生生的牛的联系,而逼真生动的原始构型则可以非常形象、快速地帮助外国学生建立起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给学生展示其字形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几种典型字体,让学生体会到汉字逐渐抽象化的演变过程。如讲解汉字 “牛”时,教师可以给出如下几种形式:
原始图画的“牛”字本就取自牛之头,用牛头之局部指代完整的牛,突出了弯弯的牛角,尖尖的牛耳朵,大大的牛鼻子。甲骨文的“牛”字进一步演化,上面的竖弯表示牛角,中间的一竖是简化而成的牛面,下面的两小撇表示牛耳。金文的“牛”字和篆书的“牛”字与甲骨文的形体演化不大,隶书就彻底不见了牛的形象,已经看不出了原形。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汉字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的特点,将古汉字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有能力的话,甚至可以做成一个小小的动画短片,将汉字由具体形象的实物图画到高度抽象的文字符号的形体演变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这种对字形系统分析解读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个汉字,而且还展示了中国人文历史发展的轨迹,生动地展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例如一个“大”字,依次作,从甲骨文到小篆这一系列以人为造型的动态范式,使学生们一边学习了汉字“大”,一方面也理解了中国文化中以大为美的文化。讲授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排列该字不同阶段的字形,实现不同字体的对照,学生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目前这种多媒体汉字教学方法早已广泛应用到儿童语言习得领域,儿童汉字习得的动画课件在市场上比比皆是。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者本身的汉字修养不够,往往出现随意俗解的弊端,而若能以《大观》为参考,则可以纠正这种流俗的倾向。
二、利用《大观》,帮助学生建立起汉字是一个符号网络系统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汉字学习能力
周健(2004)从汉字教学的目的出发提出了汉字学习能力这一概念,认为汉字教学的基本目的不应该局限于只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更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汉字结构特点、表音表义的规律和汉字体系的系统性知识,了解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汉字学习能力。
实际上,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经验和知识的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在主动寻找甚至是创造学习汉字的“窍门”,摆脱孤立、机械地记忆方式,尽量采用“非任意的方式把这些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汉字)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行信息加工”[5]。根据姜丽萍(1998),学生刚开始学习汉字时所采用的方法有两个特点: (l)学生善于把汉字的构成因素分解成较大的单位来识记,缩短了识记的心理过程,提高了记忆效率;(2)学生善于运用联想的方式来识记,这种通过自己的认识挖掘出来的方法,一旦记住便不易遗忘。留学生们常常会自创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如猜字谜法,故事联想法等。当看到汉字的时候,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汉字的部件拆分开,根据拆分出的部件的形状或者意义,或编撰一个字谜,或联想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帮助记忆汉字。比如有一个学生这样学习“醉”字,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它拆分成:“酉”“亠”“从”“十”四个部件。于是他就展开联想,编起了故事:有个人喝完了酒,所以只剩下“酉”,而“亠”就好像一个房子的屋顶,“从”则表示房子里有很多人,有多少人呢?肯定超过“十”个,所以才会喝多了(“醉”字的意义)。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常常听说的“新说文解字”法。实际上不仅学生们用这样的方法来识记汉字,一些教师也采用这样的方法解析汉字,而且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这样的方法对于个别汉字还有效,但是随着学习的汉字量的增多,一方面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适合用这种方法,另一方面每个汉字都去联想又加重了记忆负担。并且这种方法太个性化,因每个人的理解不同,联想也会有所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个人的“说文解字”可能不被另一个人所接受,特别是学生们不了解汉字文化,他们的随意联想常常并不符合汉字本身的文化含义和规律, 反而在进一步的学习中造成干扰和混乱。
张德鑫(1999)就曾经指出:“太随意俗解就出麻烦了,这就需要有个科学、合理、适当的限度和规范。”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汉字这个符号系统的基本规律,并让学生去理解它,而这个基本规律又是和中国的汉字文化息息相关的。汉字是复杂的,但也是整齐有序、章法可循的。“它的造字方法是古老的,表义方式是直接的,很多字能够据形索义。”[6]教师在汉字教学时,若能把相关的汉字文化浅显易懂地讲授给学生,非但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反而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汉字不是图画,而是一个和拼音文字一样的严密而又有规律的符号网络系统,同时,汉字文化的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对原本畏惧的汉字产生亲近感和好奇心。汉字部件多有固定的含义。有学者研究统计,构成“词汇大纲”甲级词使用的801个汉字的330个部件中有226个有较固定的含义,占部件数的近70%。
在教学中,《大观》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归纳汉字的规律,建立汉字“字群”库,有计划地科学地引导学生识记汉字,使学生能够运用汉字本身的特点规律来识记新的、未知的汉字。比如根据字源,将“炎”字下部的“火”、“灼”字左部的“火”、“赤”字下部的“火”、“然”字底部的“火”、“光”字上部的“火”归为一组[7];根据意义之间的联系可考虑将“水、永、氵、冫”归为一组;根据形似关系将“己、已、巳”归为一组等等。这种归并利于联想和对比,利于对部件的识记,进而利于对汉字的正确识记。
三、通过研读《汉字文化大观》,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汉字文化素养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需要懂得汉字的文化,能够欣赏汉字的文化,能够传达汉字的文化。要善于在教材中随时发现跟文化有关的内容,并要能够决定哪些应该在课上教,哪些不应该在课上教,或者暂时不应该教,尤其是对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非常清楚汉字的构字规律及演变过程,做到科学地讲解字义字理。如:“亻”与“彳”旁字形相近,不利于学生记忆,如果能向学生说明两个偏旁的来源不同,意义不同,学生会比较记忆相关的汉字。“亻”,是“人”字作偏旁时的写法,由“亻”构成的汉字如“你”、“他”、“伯”、“伴”等字,意义一般与人有关。“彳”,是由“行”字省减而来,“行”字甲骨文的字形像十字路口,本义为行道。由“彳”构成的汉字如“行”、“街”、“徐”等字,意义往往与道路或行走有关。
要做到上述要求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自修,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大观》兼有学术研究和工具书两种功能,书中展示了汉字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对汉字的历史和特征,对以汉字为载体的辉煌文明,对汉字的研究和教学,都有较系统的介绍、论述。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特点,汉字的研究与应用,汉字与汉民族文化,汉字与汉语及兄弟民族文字,汉字与文学艺术,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汉字与意识形态、思维方式,汉字与兵、法、吏,汉字与衣食住行,汉字与经济活动,汉字与动物、植物,以及汉字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各个方面,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汉字文化的多彩图画。阅读本书可以对汉字在各个文化的、社会的领域里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所受的影响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必将会成为对外汉语教师案头上的良师益友。
大部分留学生都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能在语言教学中加入一些文化的元素就会很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并且容易使他们产生共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然而,目前的教学中,尤其在初级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入并不多,大多数对外汉语汉字教学都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要求留学生们机械地重复着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这样当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汉字教学,自然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不愿意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初级阶段,汉字的教学任务很重,因此教师们常常无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融入太多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则是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功底不够,无法胜任将汉字与文化完美结合的教学任务。
因此,作为一部汉字文化的百科全书,《大观》是汉字及文化教学的最佳参考,它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汉字文化修养,更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提供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研究方向。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 沈红丹)
参考文献
[1]梁彦民. 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2]崔永华. 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 语言文字应用, 1997,(3)
[3]姜丽萍. 基础阶段留学生识记汉字的过程[J]. 汉语学习, 1998,(2)
[4]李香平. 对外汉字教学中的“新说文解字”评述[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
[5]王宁.《汉字与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6)
[6]王宁.《汉字汉语基础》[M],科学出版社,1996
[7]王宁. 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J].语文建设,1997,(3)
[8]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周健、尉万传. 研究学习策略改进汉字教学[J].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1)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图书评论》)
[1] 王宁《汉字汉语基础》,科学出版社,1996。
[2] 王宁《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语文建设》1997年第3期。
[3]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1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5] 〔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7] 何九盈、胡双宝、张猛《汉字文化大观》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010-05-18 人教网
《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文化笔谈
汉字文化学简论
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仓颉作书今说
独立·变易·中庸·和谐
《汉字文化大观》正式出版发行
美丽的汉字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体味
汉字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汉字:透过历史看当前
打开汉字构筑的文化窗口,展示久远的华夏文明之根
权威 全面 通俗 实用
汉语教学的良师益友
汉字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浅谈文化对字体发展的促进及汉字的应变性
读《汉字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