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 全面 通俗 实用——人教版《汉字文化大观》评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传统文化日益引起普通群众兴趣,形成传统文化热。受此影响,汉字文化热也持续升温,市面上出现了大量解读汉字文化之作。但细心翻阅你会发现,这些作品往往生动有余、严谨不足,有的连科学性都成问题。不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修订再版的《汉字文化大观》却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此书1995年即由北大出版社以《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为名出版,此次再版时进行了大幅修订,并新增了编者笔谈、名词术语索引和例字索引等。北大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问世后曾引起社会普遍关注,不少评论文章进行了评介,也指出了不少问题,但总体上“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人教社能够再版,便是一个证明。一本书十多年后修订再版,新形势新变化,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借新版之机,我们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所为通俗,立意较高
《汉字文化大观》“是一部兼有学术价值和工具书作用的雅俗共赏的读物”。(《汉字文化学简论》)它是一般读物,同时又有较高的理论追求,是汉字文化学的探索之作和奠基之作。“传统方法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19世纪末以来,汉字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挑战。传统方法的应战能力却非常之低,它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武器来抵挡挑战者的凌厉攻势。”(何九盈《汉字文化学》p157)上世纪80年代曾兴起一波汉字研究的热潮,《汉字文化大观》也首次提出建立汉字文化学,但这不是汉字研究大潮的跟风之作,而是针对汉字研究现状提出的一个新视角、新领域。编者提出汉字文化学的研究内容:“一是阐明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二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这在《汉字文化大观》里得到了较好地贯彻。
严谨的理论探索和通俗的要求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书中内容丰富多彩,汉字本体方面就涉及汉字的起源、演变、书写工具和载体、特点、规范、应用等多方面内容;其他汉字文化内容方面则举凡民俗礼仪、文学艺术、科技、意识形态、经济、军事、法律等,无不包括,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多方面的需要。
本书还“界面友好”,每节都设置了生动有趣的标题,诸如文明的晨曦、方块的奥秘、文房纵古今、字林独一枝、华夏书同文、字学创新篇、唇齿两相依、文语结良缘、神韵夺天工等等,足见编著者对通俗的追求煞费心机。
二、大家小作,方法科学
该书各部分的作者大多为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如王宁先生于训诂词义研究、苏培成先生于现代汉字研究、何九盈先生于汉语史研究、赵丽明先生于女书研究、杨耐思先生于少数民族文字研究、蒋绍愚先生于诗歌语言研究、吉常宏先生于古人名字解诂研究、冯志伟先生于应用语言文字研究,皆为一时之选。其他作者也都是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多年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书中各部分精彩频出,胜义纷现,取舍得当,颇具匠心。王宁所撰“汉字的起源”,针对文献不足征的情况,把传世文献中的传说与考古成果巧妙结合,科学分析“传说”的内容,抽取其中合理成分,结合考古成果形成“假说”,可谓是“二重证据法”运用的典范;苏培成先生撰写的“汉字的简化”部分颇为精彩,先是简要回顾简体字历史及汉字简化运动,然后谈简化方案、简化方法,最后谈对汉字简繁的看法,这对当今仍不断出现的简繁之争有指导意义。其他如蒋绍愚“汉字与诗歌”,吉常宏“汉字与年号、姓氏、避讳”,何九盈“汉字与神话”、“汉字与经学”,王宁“汉字与烹食文化”都是举重若轻,大题小作,可以代表本领域的最高水平。现在汇集这么一大批一流学者共同从事这种普及工作已几乎不可能。张猛先生在笔谈中说:“众师友当年那番认真与辛苦,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流失”,正是由这些专家学者的精心创作,才会有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权威之作。
科学的方法是研究成功的保证。“汉字文化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或采用经验方法,或采用历史方法,或采用结构方法。经验方法重考据,重事实;历史方法重古今联系,重发展过程;结构方法要求对汉字文化进行结构处理和分析,探索汉字文化内部及外部的结构。”(《汉字文化学简论》),纵览全书,上述科学方法在各部分内容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如下二端:
一是古今中外贯通,视野相当开阔。像“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汉字与印刷”、“汉字的特点”、“汉字的规范、注音和简化”、“汉字的数理统计”、“汉字与音乐、舞蹈”、“汉字与谜语”等等,不一而足。这样的处理既有利于增强说服力,也有助于普通读者对相关问题的全面了解。
一是运用考古资料的意识非常强。书中几乎每一部分都尽量结合考古资料来说明问题,较突出的像“汉字的起源”、“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汉字与音乐、舞蹈”、“汉字与数”、“汉字与烹食文化”等等。大量考古资料的恰当运用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三、大幅修订,更上层楼
《汉字文化大观》此次修订再版,对原版作了较多修订,经过修订,相关内容更为完善,表达也更为恰切。即就目录而言,我们发现有不少章节的设置发生了变化,这反映出编著者的新认识。如取消北大版上下编的设置,统编为16章。汉字文化必须建立在汉字科学的基础上,汉字本体的介绍既是在揭示汉字本身的文化信息,也是为汉字与文化关系探讨的前提。上下编内容本为一天,取消上下编,可以使汉字文化学的内容更紧密、集中。据我们粗略统计,其他章节的变化情况为,有6处新增加的小节,8处改换了标题。如“汉字的起源”部分,原第二小节“从结绳到仓颉造字”扩展为三小节:(二)原始的实物记事——结绳、(三)向符号发展的契刻记事、(四)仓颉造字传说的启示;“汉字的书写工具与载体”部分新增“古代汉字载体面面观”小节;“汉字与色彩”部分新增“表颜色的汉字是我国织染业发展史的化石”小节;“汉字与佛教”部分改原标题“新义与新字”、“新义与旧字”为“译经造字”、“译经用字”,等等。部分章节的内容也做了不少补充,即以“汉字的起源”部分为例,补充了汉字结绳说和契刻说的相关资料,在“远古文物显示的蛛丝马迹”小节中,不但对原学术观点作了修正,承认文化发展多元化,还大量补充新的考古材料,几乎罗列了目前所见所有远古刻符。
此次新版还附有“汉字文化笔谈”,以笔谈的形式沟通编者与读者,形式新颖,可以算是一种创新。各位主编谈汉字文化相关内容,或为多年研究的感悟,或为汉字文化的新认识,可以作为《汉字文化大观》的补充。作为汉字文化学的旗手,何九盈先生和王宁先生的笔谈发挥一贯作风,继续推动汉字文化学的健康发展,像何九盈先生的《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站在史的高度总结了汉字文化近代以来的变迁、目前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王宁先生《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可以说是对汉字文化学提出的一个总论纲和研究示例,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以及注意事项。她提出汉字文化的内涵:“汉字与文化”应专指汉字字形及其系统与文化内容的关系而言。以及以汉字这种文化事象作为中心项,来探讨它与其他文化项的关系。
《汉字文化大观》本来就有工具书的性质,此次新增加的“名词术语索引和例字索引”使它更加名副其实,更便于一般读者的使用。
另外,此次修订还特聘曹先擢先生为顾问,王宁先生为特约审订人。二位先生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又都参与过汉字文化学的奠基工作,由他们把关,自当为该书增色不少。
四、形势需要,应运而生
国内持续升温的“汉字文化热”需要这样一部权威、科学之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汉字文化热,二十年来非但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还有愈演愈烈的架势,且已经超出学术范围,由热及滥:汉字文化解读之作相当多,但大多缺乏理论支撑,不顾汉字发展的历史事实,违背汉字构形的基本规律,随意联想、解读,扰乱了汉字的科学传播与教育。
国际上的汉语热需要这样一部内容全面的汉字文化普及读物。该书主编对此有敏锐的感触,并对汉字文化的明天提出了两点希望:“一点是与教育相结合”“我的第二点希望是汉字文化要面向世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何九盈《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我国从1987年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到2009年11月为止,全球已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分布在88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遍地开花。伴随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教材即是其中之一。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最近在谈相关问题时提到:“首先在教师瓶颈上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一个教材改革的问题”(《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海外推广汉语要质量并重》,国际在线4.24),也有学者提出“中国文化教材不足”(《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传播初探》,光明日报4.28),现有教材不能满足教育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语言教育要辅之以文化,这是一般的教学规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容易把握,而汉字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汉字文化大观》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汉语学习者的读物。在这样的形势下,重新审视《汉字文化大观》的价值,我们会发现本书的修订再版有重要意义。
2010-05-18 人教网
《汉字文化大观》
汉字文化笔谈
汉字文化学简论
汉字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汉字的性质和汉字文化
谈汉字与文化的互证关系
仓颉作书今说
独立·变易·中庸·和谐
《汉字文化大观》正式出版发行
美丽的汉字值得我们一辈子去体味
汉字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汉字:透过历史看当前
打开汉字构筑的文化窗口,展示久远的华夏文明之根
权威 全面 通俗 实用
汉语教学的良师益友
汉字文化学的奠基之作
浅谈文化对字体发展的促进及汉字的应变性
读《汉字文化大观》